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1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置內附部族上。若是聖上有意加兵力,其實還該叫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來共議。
三人揣著一般的心思,進門行禮參拜。新泰帝免了他們的大禮,指著地圖說:“如今西北安定,韃靼殘部雖逃,亦已無關大局。驅逐其餘部之事仍交兵部安排,朕請三位先生來,是要安排一下論功行賞之事。”
前幾年戰局未定,故封賞不足。而今整片陰山都已落入大鄭掌中,韃靼老王已死,新主又不過是個十餘歲的小兒,連餘部都收攏不齊……
也該給前線將士、朝中官員一併議功了。
張次輔應聲道:“吏部與兵部已初初議定封賞名冊,陛下要看,臣這便命人取來。”
李三輔那裡也備好了銀兩、絲帛、內造的器物作賞賜,同樣立刻便能遣人取來。
新泰帝微微點頭,說道:“此事有兩位先生安排,朕自然放心。”
聖上能放心,李閣老自己不能放心,當面請命:“兩位皇子於此戰中皆有大功,依例可改換封地或加賜皇莊,封內眷、皇孫等。臣等已為兩位皇子擬了京郊、陝西、山東的幾處皇莊,當選何處還需陛下定奪。”
他藉著問食邑,真正想問的卻是天子對兩位皇子的安排——是叫他們回京,還是依藩王身份加恩?
新泰帝自然懂得他未盡之意,正待借這一問透露心意,不禁露出一點笑容,說道:“齊王今尚在西征軍中,追逐韃靼殘部。人言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若此時喚他回京,這場覆滅虜寇之戰便要成他終身憾事了。”
李閣老重重點頭:“既是如此,便待齊王大勝歸來,再議封賜之事。不過如今戰事壓力已緩,西北又遍種祥瑞靈谷,供得起大軍北逐殘虜,其實不一定要親王坐鎮……”
如今國庫豐實,西北糧產又不遜江南,周王如今縱不在漢中,給大軍的供應也絕不會出問題。
當年周王出京,為的是王妃管束不嚴,宮女有不敬之言,而非周王有過錯。他這些年看得出聖心仍在周王,況且不論聖寵,周王居長居賢,朝中更有哪個皇子能比他?齊王好武,魏王終究晚生了幾年,只排在第三,後面的皇子更不必說了。
若聖上有意,此時便可讓周王回朝了。
李勉心下度量著幾位皇子的資質、出身,稍稍抬眼,暗窺天顏。
聖上眼瞼微垂,淡淡道:“李先生之言甚有道理。既如此,二王的賞賜暫且不論,三位先生替朕安排告祭天地、先祖的祭祀。”
先在京中祭祀,再安排下車駕儀仗,他在位期間有此不世之功,亦足以封禪泰山了。
三位閣老的眼同時瞪大了幾分,原本有些耷拉的眼瞼被擠得堆成幾層深深的雙眼皮,倒顯得比平常眉清目秀了些。
天子看著他們似比往常好看些的臉龐,也覺著舒心,含笑問道:“朕欲封禪泰山,先生們可有什麼要說的?”
若論當今功績,自是遠勝前朝諸君王,足以行封禪之事。可畢竟朝中不可無君,若陛下要南下封禪泰山,朝政當由何人主持,軍事當由何人定奪?
聖駕移動可不比普通官宦出行,此去泰山至少也要有兩三個月,朝中豈可無人坐鎮?陛下若要遠行,是要將朝政交予他們三個老兒還是留京的年少親王?
三位閣老心念電轉,忽然想到一人——若周王還朝,無論是民生還是軍務,他都能擔當得起來的!
呂閣老白鬚微顫,試探著問道:“陛下此番南下,可要將周王先召回京?”
正是要召周王還朝。
天子終於等到有人勸諫他召周王回京,當即應道:“周王仁厚賢能,堪當監國重任,朕不在京中時,皇室中人與朝政、軍務暫由周王處置,有不能定奪者再報與朕便是。”
若周王有什麼不懂的,還請三位先生多教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