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案。且原本該是他們當中一員的東宮李良娣之父李僉憲竟背叛他們,追隨桓凌遞上了請辭摺子——連內容都抄他不少,只差了沒攀扯外戚而已!

太子也竟對此聽之任之,不挽留這位愛妾的父親一下,更不問那些交章彈劾他親外祖的御史。

不只太子良娣之父請辭,過不多久,李閣老亦上了一道自請致仕的摺子。

他是魯王妃的祖父,但魯王已出鎮泰安,他這皇室姻親的身份其實不會礙著他在內閣做事。且他數十年兢兢業業,功勞卓著,任誰彈劾也彈劾不倒他,亦沒有人敢上本彈劾這位閣老。

他要辭官,就是自己動了心要辭官。

大鄭立朝百四十年來,一向聯姻高門,厚待姻親。雖然不曾出過前朝那樣的外戚之亂,但對於他這樣書香世家出身,憑文章、才具入仕的人來說,沒有外戚的朝廷才是最好的朝廷。

如前朝皇室子弟就多聯姻武將人家,“厚其祿而薄其禮”,沒有能掌權理政的外戚,這才是他理想中的朝堂。

只是後來他自己的孫女選作皇子妃時……他年老戀權,竟未能急流勇退。而今見桓凌與宋時這樣的少年人都能不計自身前程,一心只要為大鄭剪除外戚專權的禍患,他這上司前輩實覺羞慚,不堪再為內閣學士。

——桓凌還算個正經皇家姻親,宋時只是跟他成親過日子,就要避這外戚之嫌,自請辭官,他這正經的皇子妃祖父還有什麼臉面留在中樞!

李閣老一心請辭,呂首輔、張次輔卻怎能看著他致仕,輪番勸他:“咱們大鄭素來從四品以上人家選秀女,照此看來,滿朝皆是外戚,難道人人都要辭官了?那朝廷還有什麼人可用?此事須得徐徐圖之。”

何況宋時也不是因為嫁了桓凌才要辭官的,是他想要辭官,桓凌陪著他請辭,順便上一道本勸諫天子少任外戚才是。

那兩個孩子為的是到各地勘探礦產,興工業,弄化肥,將大鄭境內都弄成漢中府那樣才要辭官。你一個閣老、尚書,在位時能匡衡天下,回鄉後只得寫寫書、教教弟子,辭官有何意義?

李閣老沒叫他們勸動,反倒越發堅定了辭官之意:“他們少年人都不戀棧官場,一心只想為朝廷、天下做事,臨辭官也不忘了上一本奏書請聖上棄用外戚,我一個快七旬的人還留戀什麼?”

那兩個人一個三元及第,一個是太子妃嫡親胞兄,若留在朝中,過不上十年二十年就能熬到一二品,或者還可入閣也未可知。而他已過花甲,就是留在朝中,過不幾年也該告老了,剩下這幾年又能做出什麼值得一書的事蹟?

不如索性拿這幾年尸位素餐的光陰,試一試憾動大鄭皇室婚姻舊制!

他年紀雖邁,寫文章卻不遜於人,也不用抄那些御史的文章,運筆如飛,不到半天便寫出一篇辭情並茂的乞骸骨疏。

他是當朝閣老,戶部尚書,寫出的奏章和御史彈章份量自不可同日而語。就連桓凌這位太子姻親也遠及不上他。

閣老的辭本深徹入骨,都察院的彈章紛飛似雪,那些沾了“外戚”二字邊兒的大臣都心中惶惶,央著太后、太妃、妃嬪、公主的親眷哭到了聖上面前。

他們可不敢擔擅權之名,他們也願意辭官以示清白!

幸而聖上還憐惜他們,並未輕易允許他們離朝,反而安慰眾人:“朕豈不知卿等忠心?桓卿自有他的心意,言官彈劾大臣也只是恪守本職,朕卻沒有強改祖宗家法之意。卿輩只管回去用心做好自己的差使,不可胡思亂想。”

不光寬慰他們,還將彈劾他們的奏章都打回去,稍稍壓住了都察院彈劾之風。這些或親或疏、或真或假的皇親國戚才鬆了一口氣,吊在半空的心稍稍落下。

然而不久後第十一皇子福王成婚時,聖上指給他的王妃卻是一名京畿指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竹外桃花三兩枝

流鳶長凝

InwaitingofViel

木木生夕暉

帶著異能穿回七十年代

旭日東生

煒煒穿書紙片人

檀木一

假千金靠種瓜爆紅娛樂圈

初柒77

自帶空間,修仙真的很難麼?

刀把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