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道奏本遞上去,就給他換來了帶俸閒住的待遇,更換來了都察院乃至整個朝堂上疾風驟雨般的爭議。

若是別人上這道本章,那些皇親國戚連看都不會看一眼,至多到聖上面前哭兩聲也就夠解決此事了。可桓凌不同,誰也不敢在他奏章之前掉以輕心——

當年他才從福建還朝不久,便憑一封奏疏彈劾下了一位兵部尚書與其麾下得力將領。後來他在西北隨著當今太子鎮定九邊,監察軍務的時候,也頗把二皇子的親戚彈倒過幾位。再到後來他已不滿足於朝中對手,而是親自跨馬出邊,帶著宋三元親手給他造的神器、縫的迷彩衣,連降十幾個草原部落,那得是何等驚人的口才?

這樣的口才化成文章,寫出的彈章,想劾誰劾不倒?

哪怕桓凌生了病,斷了手,不能寫彈章,他背後還立著個曾一語勸動當今立後,斷了諸皇子奪嫡之路的宋三元呢!他自己連筆都不要動,只消吹吹枕頭風,宋三元必定就要替他寫出更能觸動聖心的文章。

簡直想想就叫人心寒。

而聖上的批覆更令人心寒。

不錯,聖上是不曾允准他前面抑制外戚之語,只教他冠帶閒住,可這不批其實也就是批了!

若這道本前面寫的不合聖意,宮中只要將摺子原樣發還,桓凌自然要修改前文,一封封地重上。可聖上竟批了他個冠帶閒住,徑將奏章發還,連個“不許”都沒落,不也正說明他前面所諫並未令聖上反感,甚至有幾分說進了聖上心裡?

只不過這黜抑外戚之事遷連良多,聖上有所猶豫,一時不作批覆罷了。

被彈劾的皇親國戚們滿懷幽怨,而都察院裡眾憲臣看了他辭官的摺子,看見御批的“帶俸閒住”時,卻都像看到了罷外戚、重純臣的希望,頓時激昂起來!

從前不是沒人想過抑制外戚,不過大鄭自北方起事,承遼、金習俗,立國以來都是選四品以上官員之女入宮,越是高官越難免做外戚,哪有肯為朝廷、天下利益而損自家權勢富貴的?

也就是一個大義滅親的桓凌了!

滿院御史、給事中慷慨議論,竟連他要離任之事都忘到腦後了,紛紛磨拳擦掌,要願與他配合上本,交章劾奏,一改當今外戚居高位的局面。直到左右都御史親自執手相送,青天白日下就把從不早退的桓凌送出都察院,那些寫彈章寫得兩眼泛光的同僚才想起他這道奏本不是單純的彈章,而是請辭摺子。

而且是已批覆下來的請辭摺子。

他已掛官歸隱,不會再力諫外戚,親手與他們一道變易當朝局面了。

眾人想到這裡,湧上頭頂的熱血頓時冷了一冷,旋即又想到他這趟辭官並非拋下職責,而是親身踐行了奏摺中所上的諫議——他說皇親國戚不該做高官,自己便主動辭了官,這比什麼彈章都更有力!

桓僉憲已然做到了這一步,他們豈能辜負他的犧牲?

他們連送行的酒宴都來不及置辦,先回值房寫起了彈章。桓凌寫得還客氣些,只以自身為例諷諫天子,別的御史彈劾起人來卻更尖銳,上引漢唐外戚禍國之例,下將馬尚書任用私人,害得大鄭邊關屢遭虜禍之事再拉出來抨擊一遍。

馬尚書一家之前遇大赦還鄉,掛了虛銜,卻也不能回京,更不能親自回擊這些彈劾他的文章。但他是太子的外祖,比起本就只是四品出身,在朝中毫無存在感的國丈更堪為皇親國戚的標杆。

這些或真或假的外戚便舉起為馬尚書的大旗,或遞帖子,或當面攔人,拿著那些引用馬尚書為例的彈章向太子告狀:這群御史只為沽名釣譽,全不體諒太子的難處!他們不想想他們一再彈劾馬尚書,惹得聖上想起舊惡,遷怒太子又當如何?

他們還盼著太子替他們做主,可太子就只默默聽著,不肯替外祖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