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才……沒左顧右盼吧?

方提學正垂頭翻他的卷子,宋時也不敢抬頭,戰戰兢兢地夾緊肩臂,給提學大人讓出看卷子的空檔。他自己把稿紙對摺疊起,鋪在胸前小小的一片桌面上,對著《春秋》題中“宋伐郳”“齊伐楚”兩句話做閱讀理解。

《春秋》的本質畢竟是一本史書,大義微言都靠史家曲筆。後世研究者就得從細微的稱呼、寫法中理解出當時史官的褒貶之意,然後再從經中對人、對事褒貶中體會《春秋》傳達的大義。

因為這種摳字眼的閱讀理解太難做,單給一句話作題目還容易寫歪方向,所以《春秋》題都是從不同章中選出兩句內容有相關人物或事件的句子湊成一道題目,好作對比分析。這種作法看似和四書小題中的截搭題差不多,實則有個專門的說法叫作“春秋合題”,不只童生試這麼考,一直考到會試也是這樣。

在宋時來說,《春秋》其實倒比《四書》好考。

當年他因為專業不好找工作,差點想出國讀酒店管理,還考了一陣子gmat,長難句閱讀都是一本一本地做。那一篇閱讀理解有好幾個生詞不認得的外語閱讀都做了,每個字都認得的古文閱讀還能做不出?

《春秋》學起來麻煩,掌握那些史官的慣用語之後就找著規律了。兩句話對比分析,找出史家為何褒為何貶,想法延伸到微言背後蘊含的大義——

春秋這本書的中心就是尊王道、討亂賊以戒後世,照準這點寫保證思想合格。

按周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只有周天子才能節制諸侯之兵而征伐討逆,原題中宋伐郳、齊伐楚都是僭天子之權威的逆行,不合自己的身份,春秋對它們的行為肯定是批判的,他們做考題的人自然也要批判!

——當然,經義題和四書題的作法一樣,破題還是要把原題中諸侯的說法改一改,不能重複。

那麼破題就是……

他精神專注起來,也忘了身邊正翻著卷子的方提學,提筆凝神,流水價寫下了一句堂皇正大的破題:“春秋兩紀兵事:有序外君主兵而見其罪;有序伯主專征而見其罪!”

這兩次紀錄兵事,一是宋公帶兵討伐郳國,一是齊桓公帶兵伐討楚國,《春秋》記錄中都用曲筆點出了他們的罪責。因齊桓公在十五年春諸侯會盟中已成霸主,所以在破題中特以“伯主”——也就是霸主——指代其身份。

諸侯不得私自用兵,霸主不得專權征伐,宋伐郳與齊伐楚兩事都是不敬周天子之罪,《春秋》豈能諱言其罪?

作者有話要說: 考題一是欽定四書文校注中選的,清代張江 作

考題二是明代進士登科錄第十二本里的 作者 林貞相

春秋合題參考 《論截搭題》 李光摩

春秋大義 參考清皮瑞錫 《經學通論》

第12章

雖然宋、齊兩國都有不奉天子之命,擅自舉兵討伐諸侯之罪,但題目將兩戰並列,讓考生以這兩段為題,肯定不是簡單的讓人一同批判。讀題的時候要先仔細體味題中兩段文字,兩段文字中的主語是有微妙差別的。

——《春秋》按對人物的稱呼用詞不同,顯示出史官對他們的尊重等級不同。如稱某國人低於稱名,稱名又低於稱字,稱字低於稱官職……

主語的差別也就體現了史家褒貶之意。

宋伐郳一段中對宋桓公所聯合的諸侯大軍的稱法是“人”,如“宋人”“齊人”“邾人”;而在齊伐楚一段中,對諸侯的稱呼是“齊公”“陳侯”“曹伯”“許男”一類。

這個小小的區別,並不是因為前者指代大軍,後者指代會盟的公侯,而是表現了史官對這兩場征伐的主持者評價的差異:按《左傳》中,齊桓公討伐楚國中途,停留在陘亭,向楚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