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怎麼品也品不出這辣油的做法,便指著牛肉問宋縣令是怎麼做的。
宋大人笑道:“這茱萸油不是豬油煎的,而是茶籽油煎的,味道自然清新。原先下官家愛吃豬油和香油,自從到廣西做官,小兒見有茶油賣,就常買茶油來吃,不大吃豬油和菜油了。”
菜油有股氣味,比不得茶油清爽,不過豬油還是比茶油香的,要不是兒子管著,他倒寧可多用豬油做菜。
宋時正在這桌上陪坐,便主動起身解釋:“茶油質輕而清,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能補肝明目、益腸胃,常吃能使人體輕健,不易積鬱痰溼……”
他當年帶團到江西,有一家合作的旅遊用品紀念商就是賣茶油的,他還背過人家給的一個朱元璋登基之後封茶油為“御膳用油”的宣傳軟廣,帶團上人家店裡掃貨去呢。
這要不是大鄭太祖提前穿越過來改變歷史,他現在就能搞明白那故事是真的還是茶油廠家特供的明史了。不過故事可以存疑,茶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油酸倒是真的,比吃動物油健康。
方提學笑道:“你竟還懂得些醫理?本院家鄉也有人賣茶油,只是不如賣菜油的多,素來也少吃它。若真有你說的這些好處,往後倒該多買它來吃了。”
宋時連忙謙虛道:“學生哪裡懂得什麼醫術,不過是見鄉民種此樹榨油做營生,多問了幾句,又往醫書上查了查罷了。”
方提學看著那盒紅豔豔的牛肉絲,便不由得口舌生津,一定點要誇他:“朱子曰:論先後,則知在先;論輕重,則行為重。能知百姓艱辛,肯做實學,便不負你這些年讀的聖賢書了。”
他遵奉的是朱子理學,愛講“知行常相須”。
下午講學大會召開,登臺講課時,他講的也是朱子的知行論:“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立。”
知行雖有先後輕重,卻不能拆分,兩者便如人之眼與足,若少一樣便無法窮究天理。
做學問者須窮天下之理,知天下之事。然而若僅是知之而未親自行之,則其“知”也非真正通透完全的“真知”;只有待親自“行之”之後才能深入理解所求之理。知與行相互推進,知之愈明而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知行之說雖是人人都知道,但方提學講來深入淺出,又引東南三賢中另外兩位的“致知、力行互相發”“知行相須互發”,及其弟子陳淳“知行互發並進”的說法,層層遞進、步步剖析知與行相因相須的道理。
這一講足有一場大課的工夫,臺下寂然無聲,都細細記憶、琢磨著提學所講的道理。
宋時也在臺下拼命記筆記——這可是提學大人親講的,他秋試還要在本省考,到時出卷子的考官仍是方提學,記下提學的理念,考試時才能把握中心思想不跑偏。
臺下不少人都跟他是一樣的心思,提學自然明白此意,只靜靜等著他們。直到講學停下來一會兒了,臺下眾生才回過神來,在宋時引導下起身謝方大人授課。
方大人淡然一笑,朝臺主席上坐著的宋縣令點了點頭。
不一時宋縣端著官袍下襬走了上去,親自作主持人,對臺下學子們說:“諸人若有不解之處,可用一幅紙寫下自己要問的問題,密密摺好。待會兒將有衙差捧箱過來收取,大會結束時講學的兩位大人、兩位老先生都將於其中各挑三個問題作答。”
不能按著記者招待會來,讓他們張口就問,得像網路採訪一樣篩選出合適的問題。
但就這麼個提問機會,平常也輕易落不到這些普通生員身上。臺下眾人一片譁然,連筆記都顧不上補了,連忙搜腸刮肚地想著自己要問什麼,或與同鄉好友商量,眾人同問一個問題,好叫抽中的機率更高。
方提學聽著底下嗡然議論的聲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