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3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的學者、老師,看了自習會後都有所斬獲。更可喜的是,宋時敢辦這樣的大會,能辦得起這大會,也能一人壓得住場子,不借尊長之力便管束住學生。
雖然也有桓凌幫他壓場,可他自己也是才理兼備之人,才能說得那學生低頭認錯。而他點出別人的錯處後又肯給人留面子,並不咄咄逼人,這份心胸和體貼,也不是這般年紀的少年學子容易有的。
這一天講學結束,回到府賓館後,方提學就不禁寫信給黃巡按,分享自己在大會上所見所聞,重重誇了這宋學生一回:
平常他們提學御史看學生,只在考試時見上一面,看看文章、聽聽本縣教諭有說法,難得認清人品能力;今日見他在臺上主持應對,說理全無錯處,又不以才學驕人,反而盡力引導諸生展露自家所長,這才看出他的器量——
不是風流才子的品格,分明是名士大家的胸襟。
第54章
這場大會從一開始發的帖子,送的新版書就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樣式。而大會開辦兩天來, 無論是講學會的盛大規模還是那場由主辦人宋時親自主持的自習會, 都是本朝以來未有, 可算開創學界先河了。
明日他還能弄出什麼出奇的、叫人一顧難忘的事體麼?
能。還有閉幕式呢。
開幕式有領導致辭,閉幕式也得有領導講話。
不請大領導方學政點評一下這場大會舉辦得成不成功、還有哪些缺陷;不請桓通判作為上級汀州府代表講話;不請宋縣令及本縣各級領導就這場大會作出發言;不請優秀講師王、張兩位老先生點評一下教學理念、展望一下以後的學術方向, 怎麼配得上這場盛大的、史無前例的講學交流論壇呢?
豈止要請領導講話,還要請領導題詞。
講壇旁邊見賢亭裡豎了一個建壇紀念碑,講臺下面還要豎個福建講學大會留念碑——往後每屆大會召開, 講學的大師都要在豎碑題名。將來題的碑多了, 就能在講壇到交椅山間慢慢鋪成一座碑林, 萬一哪位題字的老師當了首輔、名人,連這碑林和講壇也能跟著留名青史。
哪怕沒那麼出名, 傳承下去也是個歷史建築、文化旅遊景點。他當初做導遊時就只是帶著遊客參觀這些古建築、石碑, 給人講講古人事蹟;現在竟然能親手打造旅遊景區、給未來的同行們創造福建理學交流歷史, 也是出息了!
最後一位講師講話結束, 從臺上下來後,他就催著差役們撤下桌椅, 架上白紙屏風, 在地上鋪了一卷茜草染的十米紅……紅草毯。
地毯太貴, 買不起。
單鋪紅綾倒是鋪得起, 但綾綢太薄, 容易起皺不說,把綾羅綢緞放在腳下踩,更容易叫人抨擊作風侈奢。尤其他父親還是地方父母官, 年前又剛查抄了一批大戶,花錢花得太多易有瓜田李下之嫌,所以辦這大會時也是一切從簡的。
反正這簡版的紅毯秀之前也沒人搞過,弄出來照樣有效果。
簽名板豎好,紅毯從簽名版前滾下正面臺階,直鋪到觀眾席前。主持人宋時從側面上臺,請講學老師們依次上臺題字留念。
四位老師題罷了字,又換了新的白絹屏請來參加講學的學子們上臺留名。這扇白絹上的名字不會像老師們的題詞那樣拿去刻碑,卻要長留在講壇後依山而建的宋氏學院裡,每次學術交流會都要拿出來讓學生觀摩一回。
雖然不能立碑,但有這麼一個名單,也滿足了這些才子求名的急迫心情。
二百多名與會學子來時都是登過記的,宋主持拿著花名冊一一唱名,底下有林泉社社員引導他們到講壇前領一份料器玻璃燒的,交椅山環抱講壇形象的紀念品,然後上臺到簽名板前簽名。
宋時還許他們簽名後在屏風前站一會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