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與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節,千山記,石頭與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臣妾能說的,只是,將心比心,臣妾也是做晚輩的,一樣的孝心……要是長公主覺著……陛下奉娘娘去一趟承恩公府上,也是應有之義。”
穆元帝嘆,“愛妃所言甚是。”
這事兒是謝貴妃私下同文康長公主說的,文康長公主深望謝貴妃,謝貴妃面兒上一派恭謹誠懇,文康長公主便道,“貴妃這話在理。明日我去承恩公府走一趟吧。”
早在朝廷下旨召南安侯回帝都時,寧榮大長公主就悔青了腸子,心下大罵宜安公主在慈安宮多嘴,卻不想,宜安公主當真是一片好心,壽安老夫人都“病”到這步田地了,召南安侯是應有之義。不但如此,皆因壽安老夫人“病”了,家族子弟忙於侍疾,差使讓人頂了,也是聖上體貼啊。
只是,壽安老夫人畢竟還沒死呢。別家都是長輩死了,晚輩按制守孝,人家壽安老夫人還有氣兒呢,就先令人頂替了承恩公一系在朝中的差使,陛下,您老這是什麼意思啊?要清算舅家麼?
穆元帝的心思,尋常人當真猜不透。
猜透的那個,已經給穆元帝上書了。上書的是誰,謝尚書唄。
謝尚書送走兒子,回頭就跟承恩公府死嗑。
饒是宜安公主對政事不大敏感,也覺著有些不對了。丁憂守制是應當的,哪裡有家中老人生病,子弟便要辭官的呢?
宜安公主是最不願意看到承恩公府與謝家生隙的,她還特意去了一趟謝家,謝太太難擴音及壽安老夫人,宜安公主道,“先時多是昏迷,如今倒是清醒的時候多了,御醫用心,痊癒也是指日可待。”
謝太太露出笑容,“謝天謝地。老夫人這一病,不要說殿下,就是我,也擔心哩。只是想著,承恩公府侍疾,我縱使擔憂,也不好多去打擾。如今老夫人吉人自有天相,大吉大利,宮裡太后娘娘若知道,也能放心了。”再不睜眼,介時太后陛下親去承恩公府,這位老夫人恐怕不死也要死了。
“是啊,姑母知曉外祖母病勢好轉,亦為開懷。”宜安公主也一樣心情大好。
說一回壽安老夫人的病情,謝太太轉而又說起兒子來,一句“不知阿柏到哪裡了”就把宜安公主給吸引過來,婆媳倆說起謝柏行程。謝太太暗歎,公主跟兒子感情還是很不錯滴,唯一可恨承恩公府太下作。
謝太太與謝莫如商量,“公主倒好,偏生承恩公府……待壽安老夫人的‘病’痊癒,不若讓公主西行,你二叔那裡也有人照顧。”
其實依謝府門第,哪怕宜安公主不去,也不可能讓謝柏身邊兒少人服侍。同樣的,謝太太也認為現下與承恩公府不僅僅是政治立場分化的事情了,完全是三觀在兩個層次面兒上啊。宜安公主留在帝都,真上了承恩公府的賊船,身上還兼著謝家兒媳的身份,怕要壞事的。倒不若鼓動公主西行,與兒子在一處,夫妻兩個感情有了,過一二年生養幾個孩子,過起自己的日子,承恩公府不知不覺也便遠了。
謝太太打算的挺好,唯一可慮,不過是時機不好拿捏,公主出行不是小事,如今壽安老夫人“病情”好轉,宜安公主可以走;倘承恩公府再出妖蛾子,宜安公主再走不了,怕真要壞事。
謝莫如早思量過此事,道,“這事且不急,待南安侯回來,自有分曉。”宜安公主是否西行,起碼要在承恩公府與謝家有個分明態度後才好確定。
南安侯?
謝太太有些不理解謝莫如為何對這位侯爵如此慎重,依年齡論,謝莫如出生的時候,南安侯已經南去投軍了。
倆人不要說有啥交集,見面怕也從來沒有。
謝莫如之所以會格外重視南安侯,原因也很簡單,這位仁兄著實非尋常人。如宜安公主之父,今上青梅竹馬的堂叔晉王殿下,當初也是想報效朝廷,死活去西寧關為堂侄皇帝陛下打仗,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