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九十七章 朱瞻基的疑惑,大明國士,子率以正,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劉觀分別之後,陳堪便帶著車隊轉道西南,由滁州進入江西境內。

第一站,便是歷來便在中原王朝之中素有瓷器之都的景德鎮。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發展了幾千年,說白了就是靠著三樣東西在混。

第一樣自然是絲綢,三皇五帝時期,華夏人便有了大規模種植桑葉養蠶的傳統,即便幾千年過去,絲綢一項的出口量在大明商稅的佔比之中依舊有著極高的比例。

其次便是瓷器。

這種精美的器具,比之傳說之中的琉璃還要讓人著迷,不管哪個國家前來大明朝拜,帶回去最多的東西,一定是瓷器。

正是由於各國對於瓷器的瘋狂追捧,以至於到了後世某個辮子王朝,瓷器一度成為了中央之國的代稱。

至於這最後一樣,那便是茶葉了。

中原王朝對於茶葉的種植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在《食論》中提到:“苦荼久食,益意思。”

譯文為“荼的味道苦澀,但飲後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

苦荼指的便是茶。

當然,中原茶葉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時間比絲綢和瓷器要晚,直至宋明時期,茶葉才算是成為中原王朝的支柱產業。

在宋明之前,主要還是絲綢和瓷器佔大頭。

陳堪帶著家人來景德鎮,除了一觀大明瓷都的風采之外,也有考察的瓷器產業發展的意思。

大明如今的海貿越來越繁盛,但海貿繁盛的背後,離不開手工業的大力發展。

否則就算大明霸佔了大海,也找不到那麼多貨物運出去傾銷。

除此之外,陳堪要去景德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幾年全世界的財富都流向大明,導致大明的物價騰貴,貨幣貶值得厲害。

大明的錢越來越多,但每年的各種資料的產出就那麼多。

生產與收入已經有著呈反比的趨勢,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經濟增長狀態,所以大明必須要持續的提高社會生產力才行,否則就會養出一堆只吃飯不幹活的懶人。

瓷器,算是陳堪選擇的第一個突破口。

半個月後,車隊駛出應天府地界,來到了江南的核心。

兩湖地區,自古以來便有中原糧倉的說法,自從前宋引進佔城稻之後,這種能夠一年三熟但味道像麩糠似的稻子便成了江南地區百姓的口糧。

水網密佈的平原之上,到處都是收割稻子的百姓在忙碌。

陡然看見陳堪率領的規模龐大的車隊,正在忙碌的百姓們不由得下意識的朝車隊投過來好奇的目光,但隨即便警惕起來。

如今大明的路引政策雖然已經成了一紙空文,但對於遠離京畿之地的百姓來說,貿然看見生人,還是人數這麼多的生人,依舊讓他們打心底感到驚慌。

陳堪和朱家兄弟打馬走在平坦的官道上,將這豐收的一幕盡收眼底。

朱瞻基笑道:“兩湖魚米之鄉果然名不虛傳,京師附近的稻子都還沒有成熟,這江西境內的反倒已經開始收割了。”

朱瞻基不是那等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貴公子,自然知道這個季節收割糧食意味著什麼。

要知道現在才五月,正常情況下,五月收糧只有北方的夏糧麥子,且收割春小麥的時間最少也要等到五月底,現在才五月初。

這一茬糧食收完,意味著江南的百姓在年前至少還能再種一茬糧食出來。

糧食,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評判盛世最重要的標準。

聽見朱瞻基的感慨,陳堪微微一笑,淡然道:“江南所種的稻種與京師不同,京師的糧食種出來是給貴人們吃的,江南的糧食是儲藏起來災荒年吃的,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你這也叫坐牢?老朱羨慕了

奧爾良烤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