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運海運,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半段講的很有道理,涉及到內陸地區的大宗運輸,在火車出來之前,最好的選擇就是運河……而事實上,漕運衰敗,也確實是在火車崛起之後。

指望著馬車人力淘汰運河,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怎麼講,漕運都要維持,花在大運河上的錢,一點不能少。

既然這樣,廢海運,改漕運,也就理所當然了。

朱棣笑了笑,“徐景昌,朕的臣子也不都是飯桶吧?”

徐景昌深吸口氣,“陛下,臣不得不承認,夏尚書所講有些道理。但是臣也想給陛下再看一張圖。”

朱棣點頭,笑道:“朕倒要瞧瞧,你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

又過了一會兒,一張碩大的地圖送來,正好籠罩在前面地圖的上面。

有了這一張圖,再俯視全域性,豁然開朗,視野都廣闊了起來。

“陛下請看,如今在北平周圍,廣設農場,增加田莊。在大寧有榷場,在廣寧有茶馬市……這些糧食,牲畜,走哪裡更方便?”

朱棣盯著地圖,稍微思量,也就明白了,“伱的意思是走天津?”

徐景昌用力頷首,“陛下,這裡是九邊,這裡是漠南,這裡是遼東,這是朝鮮,這是倭國……”

徐景昌的手畫了長長的一條線,而後正色道:“陛下,這些地方都有物產,而且還會越來越豐富,都需要貿易往來,總不能把運河修過去吧?”

朱棣不由得深吸口氣,屬實不能啊!

徐景昌繼續道:“陛下,漕運船隻比不得海運……但是漕運風浪小,又十分安全。如果拿來運糧食,那是大材小用。把糧食轉到海運,反而利用漕運,多運輸茶葉瓷器,加強南北貿易,貨物往來,豈不是更好?”

“臣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河海並重,以運河統御國內,以海運聯絡天下……漕運海運,是我大明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而天津港口,就是北方海運的點睛之處,價值之大,難以估量。陛下著實給齊王送去了一座金山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