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運海運,我的姑父叫朱棣,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選擇漕運還是海運,並不能只是考慮兩種運輸方式的優劣,而需要綜合考慮全域性。
以如今的大明朝為例……主要的財賦重地,就是上面提到的幾個省,而這幾個省正好被黃河和長江兩條水系貫穿。
一條大運河,溝通南北,而且透過其他的支流航道,能蔓延大半個天下。
尤其是華北平原,幾乎都能囊括其中。
這一點太重要了。
大明的財稅主要是糧食這種實物稅。
而實物稅的最大特點,就是範圍廣,數量分散……大運河,加上黃河、淮河,幾條水系聚集在一起,就宛如一隻碩大的八爪魚,盤踞在中原。
以當下的情況來看,假如從山西起運一批糧食,大可以走黃河,經過河南,到達山東,然後進入大運河,再向北送去北平。
其餘中原地方,也都是如此。
大運河提供的不只是一條水道那麼簡單,更是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所有主要的財稅重地,全都能透過最近的水系,透過航路,依靠大運河,到達想要去的目的地。
效率高嗎?
談不上!
速度快嗎?
也談不上!
但是……這樣的大運河,能把整個天下聯絡在一起,能讓朝廷的財力物力,最快達到一地。
這就是大運河的可貴之處。
反觀海運……從江南起運漕糧,送入北平,速度快,效率高,損耗少……看起來百利無一害。
可問題是從江南到北平,只是點對點的運輸。
最多在膠州、登州、萊州等地停靠……可這些地方也不算是大明的財稅重地,離著腹心十分遙遠。
就算把漕糧都集中到了北平又能怎麼樣?
山東發生旱災,需要朝廷賑濟,從北平撥糧食……沒有運河,就要走陸路,難道靠著馬拉肩扛嗎?
這要消耗多少?
而且太平年月,山東、河南,都是產糧重地,沒有運河,這兩地的糧食要怎麼集中起來?
這是農業時代,不是工業時代……工業時代的大宗貿易,是把原料送去一個工業中心,加工成製成品之後,再統一運出去。
這種情況下,點對點的運輸,問題不大。
可大明朝不一樣,需要大規模運輸的,最主要的就是糧食……而這些糧食分散在每一個縣城。每到夏秋,各個地方,就有官吏徵收糧食,然後將糧食匯總,從縣城到府,再到省……就像是一條條的貪吃蛇,最後透過大運河,惠及全國。
不要這條運河,改行海運,那問題是如何把漕糧集中到江南的某個港口?
運到北平之後,又怎麼送去其他的地方?
簡言之,就算開發了海運,也放棄不了漕運。
“那,那元朝為什麼還是靠海運為主?”朱高燧想不通。
徐景昌沉聲道:“元朝那是遊牧立國,他們只要拿到糧食就行,不怎麼在乎對中原的控制,太祖皇帝說他們治理寬鬆,就是這個道理。也恰恰是中原之地出了問題,斷送了大元江山,不得不說是報應不爽!”
徐景昌又道:“而且元朝承接了宋金的爛攤子,黃河氾濫,河道淤積,他們想恢復漕運,也是力有未逮。直到賈魯治理黃河之後,水患才稍微好了些,這時候大元朝也到了山窮水盡之時。”
朱棣面對微笑,他見徐景昌已經想明白了,就笑道:“夏原吉已經說了,無論有沒有海運,都要有運河,每年維護運河的開支,都是那麼多,半點不能少。既然如此,還留著海運,除了浪費國帑民財,沒有別的用處,所以廢海運,豈不是順理成章?”
徐景昌陡然一驚,這番話他認可一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