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仙軒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二章 抵達寧遠,明末大軍閥,東仙軒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那些夜不收策馬飛馳,遠在數里之外,靜靜打量自家城池,慢慢的,那幾個夜不收身後的明軍騎兵與夜不收越來越多,都如先前將士那樣,往寧遠城的方向張望。
援軍到了!
城樓上的守軍鑼鼓打得咣咣響,大聲向城內報喜。
得知訊息的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鬥、姚恭、蔡懋德,還有無數的軍將都急急奔上城樓,往南方興奮眺望。
就見南邊的平原上,明軍騎兵越集越多,他們一隊隊奔來,在城南數里彙集
,密密層層,前後也不知排了多少層。
再往後看去,又見旗幟如海,大股大股的步軍踏步而來,旗海中,數杆大纛旗分外醒目。
“萬勝!”聲中,前後步騎大軍匯合,無數大軍往寧遠城列陣而來。
看遠處的大軍無邊無際,那浩瀚的人海從山到海處,似乎鋪滿了大地。
援軍確實到了,還如此威勢,不說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鬥、姚恭、蔡懋德等人興奮得大笑不止,便是城內的兵馬軍戶們,也個個歡呼雀躍。他們潮水般的歡呼,與城外“萬勝”聲隱隱相合,形成勢不可擋的威武之音。
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鬥、姚恭、蔡懋德領寧遠一眾將領、官員出城迎接的時候,洪承疇帶著劉衍、楊國柱、王樸、吳三桂、馬紹愉、張若麒等人來到大軍前面。此時劉衍也趁機打量這個聞名遐邇的寧遠城池。
寧遠便是寧遠衛衛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後世滿清改稱寧遠州城。到後世,又改名為興城。明宣德三年,城週五裡九十六步。牆高三丈,有門四,宣德五年。又增築外城,周九里一百二十四步。
自遼東戰事起,寧遠城經過不斷的修繕,此時城牆高三丈二尺,又雉高六尺,每門皆有甕城,上有城樓與角臺。城內有鐘鼓樓,與城牆四座城樓遙相呼應,戰起則登臨樓頂,城牆與城內景觀盡收眼底。
寧遠城的城牆頗有特色,當年修建的時
候為使城牆堅固,曾大量使用不規則的城石砌築內壁,然後將壁面鑿平。所以稱為“毛石牆”,由於石料大多就地取材,遠望其色似若虎皮,又稱“虎皮毛石牆”。
此時劉衍隨著大隊人馬來到近處,可以看出遼東巡撫邱民仰、兵備道張鬥、姚恭、蔡懋德等人,對入援大軍的到來是花了心思迎接的,他們出城數里,在鑼鼓喧天中,將洪承疇等將領與監軍們,熱情萬分的迎進城去。
至於入援的軍士們,則在城外紮營,現在寧遠城內外已經有大軍二十幾萬之多,城內的民房官房佔盡了都堆不下。
援軍各鎮兵馬大部分在涼風習習的山地上,如城東五里的三首山,城東北五里的螺峰山,城東北十五里的乾柴嶺,城西北八里的棗兒山,城西北的黃土坎山,摩訶羅山等等。
劉衍也早早的派了夜不收提前到這邊打探地形,在進城之前,便命荀景雲暫時主持軍中事務,帶著各營將士,根據夜不收的探查回報,移營到城西北的磨盤山、九嶐山、荊條山一帶去,擇地安營紮寨涼快避暑。
在軍民盛大的迎接儀式中,劉衍等各鎮總兵官跟在洪承疇的身後,還有大隊的護衛親將們進入城池。
寧遠城內有四條大街,當地人稱為東街、南街、西街和北街。此城的周長及城門數、街路數均為偶數,也算寧遠一奇。
總督行轅在內城,鼓樓西南,眾人由南門延
暉門入,進入總督行轅內。
洪承疇此前就已經進駐這裡,並且指揮寧遠等地的明軍試圖救援錦州城,可是兵力不堪大用,幾次出兵救援,都被清軍打了回來。不得已之下,洪承疇才向兵部請求援兵,甚至親自趕回京師督促此事,這才帶來二十幾萬援兵。
眾人喜氣洋洋的進入寬闊的大廳,就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