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仙軒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二十二章 抵達寧遠,明末大軍閥,東仙軒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五月中旬,入援大軍抵達寧遠前屯衛的沙河驛。

明軍各路將士從沙河驛的堡壘外經過,一路向北挺進。劉衍策馬走在這塊土地上,一般荒蕪蒼涼的感覺迎面而來,心中還有一股難以言說的悲壯豪情。

自萬曆年間滿清崛起以來,大明多少將士在此處血戰?這些將士前仆後繼,不斷倒在這片土地上,眾英烈的屍骸,就埋骨於此,只為扞衛華夏疆域不失。

蒼涼的遼東地區,華夏先民在這裡演繹了多少驚心動魄的故事,這片蒼涼的大地,又流了太多忠義將士的血。

遼東留給後世印象最深的,便是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不過那只是在遼中,不是這塊狹長的遼西山地。而且眼下小冰河時期,也沒有所謂黑土地,怪不得滿清佔據遼東大片土地,也無法養活自己的國民,不得不接連入關劫掠。

自從進入遼東以後,給劉衍印象最深的,就是此地火路墩和屯堡數量之多,遼西丘陵山地起伏,建立煙墩優勢得天獨厚。

遼東鎮火路墩的修築,在大明九邊各鎮也是居於首位,是名副其實的三里一墩,五里一臺。而在山東各處,只是五里一墩,十里一臺,甚至在山東腹地比這還要稀疏。不過到了現在,遼東各地許多墩臺都荒廢了,只餘一些殘基在此。

荒廢,又是劉衍的印象,境內各處堡地,大多破爛,官道殘破,真不知道每年數額巨大的遼餉花到哪去

了。

劉衍身邊的苗紹、許銘、荀景雲等人看了一路,此時也是憤憤不平。

苗紹說道:“朝廷每年發給山海關、寧前的糧餉都有幾百萬,如今就剩下這些破爛的城池?聽說遼東現在只餘八大堡?這麼多的錢糧要是給咱們青萊鎮,不說別的,至少新軍的兵力能再擴充一倍。到時候別說的平定李自成的流賊,就算是出關收復遼東也是指日可待!”

許銘也附合道:“就是,國朝大部分糧餉都扔在了這裡,可還是擋不住賊奴從別處入寇,這麼多年了有什麼用?要我看,朝廷應該將遼餉裁撤部分,用來打造精銳野戰兵馬,如此才能扭轉眼下被動挨打的局面!”

一路行軍來,青萊鎮各營都指揮使的議論就沒停過,監軍張若麒與馬紹愉也曾幾次聽到,但是二人都是人精,知道劉衍不是省油的燈,二人開罪不起,便只當不知。

此時劉衍聽了苗紹、許銘的話,也是感慨萬千。

其實遼東問題不是簡單的錢糧供給問題,其中有著極為複雜的政治及利益考量在內,便是張若麒及兵部眾人,每年能從中分潤多少好處?以吳三桂和祖大壽等人為首的遼東將領集團每年給朝廷百官的“孝敬”就有百萬兩之巨,所以對於遼餉,張若麒、馬紹愉等兵部官員也是支援的。

至於別的軍鎮將官雖然抱怨不平,不過遼東眾將並不好惹,再加上兵部的偏袒,所以遼餉之

事便年年如此。

劉衍其實也認為關寧防線,消耗的國力財富與它的效用不成正比。財政糧餉的運用,應該從全域性入手,而不是偏心一處。清兵雖然不能從遼鎮入口,但從九邊其餘軍鎮破口,那遼東鎮設立的防線又有何用?九邊,應該是一個整體。

不過遼餉,就與士紳納糧一樣,是一個龐大的勢力及利益問題,現在也不是劉衍可以撼動的。

此後一路行軍無話,對入援大軍的到來,不論前屯衛官將,還是寧遠衛官將,都表示降重的歡迎。所到之處,鑼鼓喧天,軍戶軍士列隊歡呼,充分表示了遼東人民的熱情。

浩浩蕩蕩的援軍到來,所到之處如得到了強心針一般,讓遼東各地的明軍,對將要來臨的戰事,都充滿信心。

五月底,寧遠城外城,南面的永清門,城樓上的守軍,首先發現一些明軍夜不收出現在自己的視野之內。

只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新唐

東仙軒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