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八章 種田的學問,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是理解不了張廷蘭的品味,或許等到他們以後看著那些鋼筋混凝土膩歪了,才會明白田園生活的可貴。
眼下這個莊園還是基本上是光禿禿的一片,只有幾個老農在整地,也沒有什麼好看的,他們都來到了那一片溫室的前面,溫室背陰的一面是一人來高的土牆,向陽的一面,還有頂棚都是玻璃窗。
另外還有一層厚厚的草簾子,晚上鋪在玻璃上面,用來保溫的,現在這時候已經卷到一旁,讓陽光能夠更好的照射進來。透著玻璃窗望過去,裡面密密匝匝的,全是綠油油的小苗,頓時就引起了這幫傢伙的好奇。
“拙言,這就是水稻苗吧。”馮庸笑著說道:“聽說水稻都是南方人鼓搗的玩意,咱們東北人還是種高粱比較現實。”
“那是扯淡,咱們腳下的黑土地是最肥沃的耕作土地,種什麼長什麼,而且已經有人在東三省種水稻了。”
“誰啊?”
“朝鮮人唄,我在遼南剿滅叛軍的時候,就發現了大量的朝鮮移民,他們越過鴨綠江,跑到了咱們的地盤上,開墾種地,就在種水稻,而且他們還笑話咱們呢!”
“混蛋!這幫高麗棒子,搶了咱們的地方,還敢笑話咱們,簡直不要命了。”張學銘頓時暴跳如雷:“拙言哥,你不是管屯墾麼,把他們土地都拿回來,看他們還怎麼得瑟。”
朝鮮跑過來的難民的確算是最早在東北種植水稻的一批人,前世的時候張廷蘭還清楚記得家裡頭的老人講過,他們種植水稻的技術還是向朝鮮人學的,而且還要給那些棒子點好處,簡直就是客大欺主!
“放心,等咱們都穩定下來,關內移民也都過來了,咱們就讓棒子從哪來回哪去。”
幾個人僅僅在外面看看,還是不過癮,因此都隨著張廷蘭進入了溫室裡面。只見溫室地面上擺滿了一個個木質的長方形格子,這就是所謂的苗床,裡面長滿了嫩綠的幼苗,看得這些人都十分新奇。
這時候張廷蘭叫了來一個老農,讓他給大家介紹一下情況。
這個老農一臉的風霜,溝壑縱橫,剛見到這些衣著華貴的公子哥,還有點害怕,不過提到了育秧,他就來了精神,笑著說道:“大體上都是按照張少給的法子再弄,我們先建立起來溫室。然後又選了一批最飽滿的稻種,先放到清水裡面浸種,大約要經過一個禮拜,然後就進行催芽,一天多的時間,種子就鑽了出來。”
老農一邊說著,這幫人都饒有興趣的聽著:“浸種的水溫要涼一些,而催芽的就要高很多,按照張少給我的溫度計測量,要到三十度左右,等到種子發芽之後,再不斷降低溫度,讓芽更壯實。然後就要弄苗床了,一定要做到平、直、實三個字,選用的土也很有講究,要用最肥沃的土,還要混上不少農家肥。張少又幫著買到了一批肥田粉,也都要均勻攪拌進去。”
所謂的肥田粉其實就是化肥,目前中國還沒有辦法生產,張廷蘭是從日本購買一些,緊緊當做試驗而已。所謂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後世很多人都對農藥化肥很是鄙夷,認為這玩意危害健康,要吃綠色有機的食品。
要是把這些人都扔到了民國,他們就清楚了化肥的重要性,要是沒有化肥的大量使用,人們追求的就不是吃得健康,吃得綠色了,而是要填飽肚子。
就拿目前的奉天來說,上好的土地一畝產高粱也不過一百斤左右,如果種上了水稻,或許產量能高一些,但是也就二三百斤,才是後世的六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之下,絕大多數老百姓一輩子都掙扎在生死線上。
一旦有點災難,餓死人的事情也是再平常不過了,這個時候的人們絕對會瘋狂的擁護化肥,不過健康不健康,先把肚子填飽才是最重要的。
“把土辦好之後,均勻的撒在苗床裡面,然後壓平壓實,一定要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