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九十八章 種田的學問,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世東北大米營養豐富,飯香濃郁,聞名天下天下,不過民國的時候,東北老百姓主要種植的還不是大米。東北的主糧是高粱米,相比水稻來說,高粱不那麼嬌貴,種植起來比較容易,但是高粱產量低,口感差,遠遠比不上水稻。

張廷蘭很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一直琢磨著推廣水稻,但是要想種植水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首先就要種植水稻就要有發達的農田水利設施,提供充足的水源,而且種水稻也不是把種子撒到地裡頭就行了,而是要經過十分繁瑣的工序。

東北氣溫比較低,要想縮短水稻的生長週期,就要先用溫室大棚育秧,每年在四月初左右育秧,二十天左右的時間,稻苗長到了十多厘米以上的高度,此時外面的溫度也差不多了,才能夠搬到外面插秧。

而且在育秧之前,還要進行浸種,催芽,每一道工序都有溫度和時間的要求,要想把這些東西都弄清楚,沒有多年的經驗根本就不行。張廷蘭在穿越到這個時空之前,也是農家出身,在小的時候跟著大人幹過幾次,後來上學就基本上不沾這些東西了。

就在前段時間,張廷蘭勉強靠著記憶,把種植的過程整理出來,在城外的莊園建立了專門的溫室,不過很可惜的是現在還沒有廉價好用的塑膠膜,因此只能用相對昂貴的玻璃,張廷蘭當然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侍弄,又僱了十幾個老農,讓他們幫忙照看。

這時候已經差不多開始整地了,張廷蘭終於抽出一點時間,過來侍弄一下這些稻苗。張學良聽說之後,也十分有興趣。又把二弟張學銘和馮庸一起拉了過來看看。

老張和老馮決出了勝負,家裡的後輩子弟之間交往反倒沒有了障礙,本來馮庸就和張學良關係不錯,這時候來往更自然了。另外講武堂馬上開課了,張廷樞,吳凱傑也都跑到了奉天,他們都知道張廷蘭能折騰,現在一聽說他居然在研究種水稻,這幫唯恐天下不亂的傢伙全都湊了過來,想要看看熱鬧。

這幫奉天的紈絝子弟剛一進入莊園。就被這裡的領主給盯上了,流光遠遠的就衝了過來,經過了幾個月精心的餵養,流光體型更加健碩雄壯,奔跑速度也更驚人。幾乎如同一道閃電一般,轉眼就衝到了張學良等人的近前。

張學良。張廷樞他們都知道這匹馬不好惹。因此全都躲得遠遠地,只有張學銘一看流光漂亮,還傻乎乎的想要摸一摸,流光哪會讓他佔到便宜啊,頓時張開大嘴就咬。

張學銘急忙縮手,哪知道流光速度更快。猛地把大腦袋一伸,正好撞在張學銘的胸口,頓時張學銘就被撞了一個屁股蹲兒,這時候張廷蘭正好出來迎接他們。流光才得意洋洋的跑了。

張學良一把拉起了張學銘,,笑著說道:“老二,快起來吧,那匹馬和他的主人一樣,早都成精了,才不會把你撞傷呢。”

張學銘這時候也爬了起來,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說道:“真神了,這傢伙在撞我的時候收了不少力氣,要不然就慘了!”

這幾個傢伙進來之後,就四處觀察,張學良笑著說道:“拙言,還是你懂得享受,這個莊園依山伴水的,光是看著就讓人舒服,足有幾十畝地吧,你想種花還是種樹啊,要不然建個網球場,咱們都能過來玩。”

“想什麼呢,我這片地都是上好的肥田,浪費一點都是可恥的。我準備把三分之一都弄成菜地,種點茄子、豆角、辣椒、土豆之類的,後面養些雞鴨之類的,最後在挖一個大大的水塘養魚,周圍種上果樹,以後我們家幾十口人什麼都不用買了!”

“拙言,你還差那點錢嗎?”張學良吃驚的問道。

“俗,真俗!”張廷蘭毫不客氣的說道:“吃的不是菜,而是過程,是樂趣,這叫做返璞歸真。”

張學良這些人看著一臉陶醉的張廷蘭,紛紛搖晃著腦袋,他們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

柴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