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六十章 洗足,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鐵龕先生,昨天又熬了一夜吧?”

“嗯,遼陽的資料振奮人心啊,必須抓緊整理出來。咱們一共安置了八萬災民,按照每人五畝地計算,咱們一共分出去四十萬畝,結果老百姓又多開了將近二十萬畝土地,平均畝產在二百斤左右,每個人留三成左右的口糧,就能提供七千萬斤以上的商品糧,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

既然是辦農場,說到底還是要保證糧食的供應,農業這條腿必須要強壯起來,按照目前的產量計算,農場比起租佃模式高出了三成多,而且農場不會像那些地主一樣,把收上來的地租全都藏了起來,而是要把糧食投向市場,變成商品,這樣市場上供應的糧食就極大的增多了。

這也就是農場比起地主的優勢所在,地主把自己放在了和農民對立的位置之上,因此他們必須囤積大量的餘糧,養活打手,靠著強力保持自己的地位,手中能出售的糧食其實很有限,他們更喜歡把糧食存在糧倉之中,堆積成小山包一樣,他們才能放心,更有甚者連銀子都埋在了地下,捨不得拿出了。

“鐵龕先生,我也詢問了啊,今年的氣候並不算好,有過一段時間的乾旱,結果農場靠著興修水利,熬過了困難的時期,而地主他們不管農業生產,佃農沒有這個能力,結果普遍遭了旱災,減產不少,雙方的差距就被拉開了!”

“實實在在的例子擺在面前,二者高下立判,我看明年還會有大量的佃農會拋棄地主,轉投到農場模式之下,咱們要做好引導工作才行!”

王永江原本還需要三五年才能顯出成效,結果一年之內就有了結果,不由他不感嘆先進生產模式的強大之處。特別是今年佃農遭受旱災,明年肯定有人過不下去,大量瀕臨破產的農民肯定會盼著組建農場。這幾乎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也是奉天政府期盼看到的一個結果。

“鐵龕先生,看到眼前的情況,我不由得想起了北宋王安石的青苗錢啊!”

王永江精研歷代的得失,對於青苗法自然不陌生,因此說道:“青苗錢本來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貸給老百姓救急。讓他們避免的破產的一項德政,王安石最初在地方上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結果他執掌大權之後,就急於在全國推動,結果弄得怨聲載道,本來針對農民的一項貸款,最後甚至市民都要被強行攤派。荒謬到了極點。”

說到這裡,王永江笑道:“拙言這個時候提到了王安石,必定有深意啊!”

“算不上什麼深意,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東三省推行農場有成果,如果放到關內,只怕早就天下大亂。而且就算東三省,內部也不完全一樣。要想讓一項政策真正惠民,落到實處,第一要研究各地的特點,對症下藥,第二就要有合適的執行人員。就拿王安石變法來說,依靠一個衰朽的官僚體系,還有幾個急功近利的投機分子。不論是推行任何法令,都會變成害民之法。”

“沒錯,一幫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經啊!拙言的意思是要選拔合適的官員了?”

“有這個想法,辦農場必須要有一大批的合適人才才行,不然我擔心在大面積推廣的時候,還會出問題!”

王永江深以為然的點點頭,這就是張廷蘭的厲害之處。在別人沒有辦法的時候,他能找到辦法,在大家都歡欣鼓舞的時候,他又能及時的提出示警。什麼事情都比大家超前了一步,這就是所謂的遠見卓識。

“鐵龕先生,我也知道奉天普遍缺少合適的基層官員,因此我建議從現有的農場抽調,對有管理經驗,頭腦靈活的農民給予一定培訓,然後進行特別考試,如果透過之後,他們就進入公務人員的體系,和其他官員一樣考評升遷!”

張廷蘭在這個時候提出了關鍵的選官問題,王永江也不由得不仔細思考,從民國以來,已經仿效列強,推行了文官考試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

柴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