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戰終結,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啟用左宗棠,讓他來收拾殘局,左宗棠到了福建之後,積極援助臺灣的黑旗軍,同時又在鎮南關等地嚴密佈防,老將馮子材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一下子就扭轉了中法戰爭的大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左宗棠其實已經看透了李鴻章堅持的海防的錯誤,中國是一個陸上大國,陸地戰爭我們可以失敗十場,但是隻要能贏一場,就能扭轉戰局,因為列強畢竟遠路而來,能投入的兵力非常有限,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作戰。”
沈鴻烈急忙點點頭,恍然大悟的說道:“張總司令說的太對了,以往敵人從海上來,我們就認為要加強海防,其實這是在緣木求魚,列強之所以能橫行無忌,還是因為我們的陸軍太弱了,根本就不堪一擊,不然也不會被一萬多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不論是甲午戰爭,還是八國聯軍侵華,只要我們的陸上戰爭能夠勝利一次,也不至於喪權辱國!”
吳毓麟也說道:“以往我們都是頂著海上,認為是海軍的失敗,但是黃海海戰之後,中國並沒有敗給日本人,我們還能支援,而是日本人的陸軍侵入了東三省,侵入了山東,我們才堅持不下去,不得不簽訂喪權辱國的跳躍。”
“嗯。”張廷蘭點頭說道:“遍觀歷次侵華,我們最後都是因為陸軍撐不住,危機從還上來沒錯,但是陸軍這支定海神針如果能撐住,就不至於落了一個慘敗。說了這麼一大圈,落到李鴻章的海防主張上面,其實就是做了一條事倍功半的邪路,我們沒有發達的工業,和對手拼海軍,根本沒戲,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福建水師和北洋水師一戰慘敗,然後就一蹶不振。而陸軍卻可以迅速恢復,繼續作戰。”
張廷蘭說到了這裡,沈鴻烈和吳毓麟都仔細的消化著這些觀點,的確有些顛覆傳統的認識,不過越思考,他們就越覺得張廷蘭說的有道理。
半晌沈鴻烈才苦笑著說道:“張總司令,您說了這麼多,難道是不準備發展海軍麼,不過看您的做法又有些不對,我實在有些迷惑啊!”
張廷蘭笑著說道:“我是反對在國力不足的時候。發展大海軍,我們的海上戰略應該是近岸防禦,主要的著眼點是魚雷艇,驅逐艦和巡邏艦,這些輕型艦隻在近岸巡邏防衛。必要時候佈置水雷,封鎖港口。然後配合陸上的炮臺和空中的飛機。把近岸守住,讓敵人不敢隨意進犯咱們,這樣也就足夠了!”
沈鴻烈一聽,也不得不承認張廷蘭說的是有道理,如果連眼皮子底下的這點水域都看不住,還想著去遠海作戰。那不是沒會走就想跑麼,肯定是要摔跤的。
“張總司令,那您認為我們光是擺出一副捱打的架勢,不去進行還擊麼?”
“當然不是。我們不是還有潛艇麼,水下力量隱蔽性好,用好了就能起到一劍封喉的作用,德國的水下潛艇給了英國多大的困擾,我們自然要效仿,而且別忘了我們的對手遠沒有英國人那麼強大,而且我們在大陸上的地位也比德國要好得太多,只要水面上能守住,陸上能打贏,我們就不用怕日本人!”
張廷蘭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沈鴻烈和吳毓麟也徹底想明白了,兩個人臉上都露出了喜色,沈鴻烈也暗暗的給張廷蘭豎起了大拇指,年紀輕輕,能做到如此的高位,果然有著不同凡響之處。
張廷蘭的提議建造小型艦隻和潛艇,花費都比較少,而且效果也更好,適合中國現階段的工業能力,又在財政的承受範圍之內,是眼下最現實的選擇。放眼整個中國,能制定如此合理的海軍戰略的人物,恐怕屈指可數,能在這樣一個睿智而清醒的領導手下工作,也是一種幸運。
沈鴻烈徹底被張廷蘭的見解折服,已經準備投身奉軍了。而吳毓麟也是非常高興,張廷蘭並不是不發展海軍,而是要發展一支黃水海軍,造船廠還是大有可為。
“總司令一番話就給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