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戰終結,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按照拙言的意思,大海軍是為了奪取海外利益而存在的,那目前中國沒有什麼海外利益,我們最主要的就是避免捱打,似乎發展大海軍就沒有必要了?”

吳毓麟用了好一會才把張廷蘭話中的意思消化了,任何一艘軍艦都是海上的一個作戰平臺,也必須服從海軍戰略的需要,而作為造船廠的負責人,吳毓麟更是要理解海軍的戰略方向,這樣才能選擇好發展方向,生產出合適的產品。

張廷蘭微微點頭:“中國目前並不需要追求海外利益,我們的核心任務就是國土安全,保證我們的領土不被敵人侵犯,發展大海軍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是太奢侈,也沒有這個必要。”

沈鴻烈在一旁也問道:“總司令所說不錯,的確能夠打造更經濟實用的海軍,不過不知道我們的最主要的假想敵又是誰呢?”

沈鴻烈已經開始上路了,不再是熱血衝動之下,直接追求世界最先進的梯隊,而是開始思考實際的需要了。

“能夠從海上威脅我們的就是列強,最初是英法等國,但是眼下這場大戰之後,英法德等國必定衰落,只有守城之力,沒有進取之心,只要中國能夠整軍經武,保持一支精幹的武備力量,就不用擔心他們。如今中國的海上最大的威脅已經變成了日本人,他們的聯合艦隊已經成為了遠東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而且日本人對中國的野心有目共睹,奉軍和日本之間又是矛盾重重,我們發展海軍的目標,就是針對日本人。”

“而對付日本人,我們絕對不能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海軍的任務不是充當主力,到遠海和日本人決戰,而是在陸空的配合之後,保住海岸線的安全,然後伺機襲擾日本人的海上生命線,真正決勝的關鍵在於陸空力量的比拼,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陸軍永遠都是立國之本,只有陸軍能夠撐住,中國才不會亡國。至於海軍真正的作用是在中國解決了生存之後,再去為中國爭取海外利益。”

說到這裡,張廷蘭總結道:“陸軍關係的是咱們的生死問題,海軍關係到我們活得如何,兩者都十分重要。但是還有輕重的區別。”

吳毓麟笑著說道:“拙言,你說的這番話實在是太有道理的。有點讓我想起了當年李鴻章和左宗棠之間的海陸之爭。如果這番高論能早幾十年,李左二公就不用爭執了!”

提到了李鴻章,張廷蘭也忍不住嘆了一口氣:“左宗棠說過李鴻章誤盡蒼生,會落一個千古罵名,在我看來,左宗棠說的一點都不錯。李鴻章的錯誤不在於甲午戰敗,也不在於簽訂了《辛丑條約》而在與他堅持了一個錯誤的國防戰略,最終才釀成甲午之敗,甚至是庚子國難。李鴻章難辭其咎。”

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待歷史人物也就有了不同,張廷蘭真正開始思考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戰略方針之後,他才發現了李鴻章的致命錯誤,他稱自己是裱糊匠是一點沒錯。

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沙俄又扶持新疆的地方勢力,試圖發動叛變,在這個時候左宗棠力主塞防為主,率兵收復新疆,而李鴻章則是強調海防為主,認為放棄了新疆,能夠節省軍費,把海軍發展起來,有了強大海軍就能永遠避免海上的危機。

李鴻章的主張聽起來有些道理,實則完全是混蛋邏輯,捨棄新疆之後,西北就沒有了能夠吞併的所在,長城以北的土地都會丟失,那時候北京就被直接暴露在沙俄的兵鋒之下,整個國家都會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

其實新疆的危機已經看出了李鴻章在戰略上面的白痴和自私,隨後爆發的中法戰爭,更是用殘酷的事實將李鴻章的謬論擊得粉碎,從1884年開始的中法戰爭,中國陸軍接連敗退,被趕出了越南境內,隨後法國人突襲了福建水師的駐地,福建水師全軍盡沒。

連番的慘敗,已經把大清王朝打懵了,這時候滿清不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

柴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