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一十六章 鐵路所至,兵鋒所至,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帥,這款坦克總重量十三點五噸,主炮採用新研製的45mm坦克炮,46倍口徑,在威力上遠遠超過了原來裝備的三十七毫米主炮,另外裝備了一挺同軸機槍,一挺12.7mm高射機槍。在火力配置上面,不只超過了以往的坦克,放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領先的,另外由於重量增加,使得能裝更好的防護裝甲,防禦力也相當突出。”

熊夢遠看著眼前的這輛坦克,就彷彿看著一個新生的嬰兒一般,眼中透著無比的自豪,的確根據目前的瞭解,世界各國的坦克,普遍停留在一戰的階段,戰後由於恢復創傷的問題,並沒有快速發展。

反倒是工業水平落後的中國,最先認識到了坦克的作用,不遺餘力的在打造全新的坦克,因此在坦克效能方面,已經和西方互有短長了。

熊夢遠接著向張廷蘭介紹道:“在火力和防護力上,新式坦克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有些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就是發動機,我們目前使用的是改進的德國發動機,只有八十馬力,由於馬力不足,坦克的機動效能就下降了不少,最快的速度僅能達到二十五公里。另外在舒適性上面也有很嚴重的問題,駕駛一小時之後,必須休息。還有就是生產成本達到了三萬元,比起以往的坦克貴了一倍,我擔心軍隊無法大量採購。”

張廷蘭聽著熊夢遠的介紹,又拿過了具體參數列,瞭解了更多的內容,比如這輛坦克的越野效能還是相當不錯的,爬坡角度是三十度,涉水深度0.76米。越障高度0.71米,最大越野行程130公里。

綜合了這些資料,這款新式坦克的總體效能和後世蘇聯的t26坦克相仿,甚至防護力還要好一些,唯一的問題就是發動機還相對落後。不過眼下能拿出這樣的產品,軍工產業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要知道蘇聯的t26是在十年之後才定型的。

根據張廷蘭的估算,這款坦克在目前的世界上,已經領先了絕大多數列強,甚至在未來的十年之內。就足夠使用了,唯一的問題就是不斷的改進,精益求精,把缺陷補上。

“能拿出這樣的產品,我已經非常滿意了。不過提升的空間還十分巨大,發動機問題。還有舒適性問題。都是致命傷,嚴重影響戰鬥力的,你們必須拿出改進的方案。”

熊夢遠急忙說道:“大帥,我們正在和德國人聯合研製發動機,暫時定名為長白一型,能達到一百馬力。就是為了這個坦克專門設計的。另外我們也在研製新式的懸掛系統,增強舒適性和越野性,不過有些技術難題還沒有攻克,要想讓這款坦克達到完美狀態。至少還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

張廷蘭聽完了介紹,又看了看一旁的陶吉平,笑著問道:“陶部長,你有什麼建議沒有?”

“大帥,我認為不論是讓人等裝備,還是讓裝備等人,都是一個浪費,因此最好先小批次生產一些,一面訓練坦克兵,一面找問題,畢竟使用武器的是士兵,而不是我們這些設計人員。”

“說得對!”張廷蘭想了想說道:“那就先生產一個團的坦克大規模使用,才能把問題找出來。”

陶吉平一聽一下子要生產一個團,也有些吃驚,這個規模已經不小了,看來大帥對於坦克的確有些痴迷啊。

“大帥,生產一個團,大約需要五十輛到七十輛坦克,恐怕有些多吧?”

“作為一個不算成熟的產品,的確有些多,但是我們的敵人不會留給咱們這麼長的時間,哪管質量不完美,也要比沒有的強。”

奉軍上下都清楚,眼下奉軍有兩大敵人,一個是剛剛被擊敗的俄國,一個是虎視眈眈的日本。不過大家普遍認為俄國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恢復,才能從戰爭的創傷中走出來。至於日本,也和列強糾纏不清,想要將精力轉到中國,也需要不少的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

柴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