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三章 大投入 大發展,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面缺乏資金投入,一面卻又找不到投資渠道,就好像血管被堵住了一樣,迴圈不暢,可是要命啊。”

“但是企業家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那要靠著自己去拼,去闖,去找路子。”唐紹儀也忍不住說道:“政府能幫一點忙,但是主要還是靠自己。”

大家都忍不住低頭思索,一時還沒有主意。張廷蘭沉吟半晌,突然笑道:“我倒是又一個辦法了,既然自己沒有合適的,那不妨就從外面引進!”

這時候黎元洪也湊了過來,忍不住說道:“這恐怕不行吧,要是讓那些洋人都進來,豈不是開門揖盜麼?”

“當然不是洋人了。”

“那還有誰?”唐紹儀也皺起了眉頭,然後眼前一亮:“拙言,你是說用海外華人麼?”

“沒錯。”張廷蘭笑著說道:“南洋華人幾百年前就背井離鄉,前去闖蕩,很多人已經經營了幾代人。在那種條件之下,他們很多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工廠,種植園,成為了南洋的富商。國內要是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讓這些人回國投資,我敢肯定,一定會快速見效。有了他們作為榜樣,就能帶動更多的人!”

利用華僑華人,來投資辦廠,這可是後世的成熟經驗,開放初期,就是這些華商回國投資的。

而且現在還有一個很好的契機,張廷蘭在背後策動了南洋華人獨立,造成了衝突越來越嚴重,不管是英國還是荷蘭,都對華商有嚴重的不信任,經常審查,到處找麻煩。很多華商的經營空間越來越小,這時候國內給們開了一扇大門。這些人多半會踴躍回國。

聽到張廷蘭說出了這個設想,王永江就忍不住揶揄的說道:“拙言也讀過厚黑學不成。我怎麼感覺有點像補鍋法的味道啊!”

張廷蘭一想,這話也有道理,南洋的事情是自己鬧出來的,結果又開放大門,把華商弄回來,和故意擴大裂痕的補鍋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管怎麼說,只要能做到皆大歡喜,那就是好辦法。”張廷蘭道:“讓華僑回國投資。也有一點問題,那就是他們多半都是廣東福建的人,就算投資,也多半會投在家鄉。”

王永江笑道:“那就要看引導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把基礎設施跟上去,粵漢鐵路一定要加快修通。另外從杭州南下,到福州,再到廣州的沿海鐵路也要修出來,這樣東南各省也就連線到了一起了!”

一聊到鐵路的問題,唐紹儀急忙說道:“趕快回會議室吧,正好部署一下第一個五年計劃。”

眾人再度聚集到了一起。王永江編制過東三省的發展規劃,雖然完整執行一個五年,就因為全國統一,而不得不進行調整,但是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按照新計劃。從1924年開始,一直到1928年結束。作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在這個時期當中,中國要讓主要工業品翻番加倍,其中鋼鐵產量要達到500萬噸,在23年,東三省的鋼鐵產量達到了65萬噸,比起預計的還要多將近10萬噸。

加上國內其他地區的產量,總計也只有80萬噸左右,要達到500萬噸,就要增長4倍還多,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量,不過張廷蘭對這個目標還是很有信心的。

自從入關以來,張廷蘭就在北京,唐山等地著手建立鋼鐵廠,另外對漢陽鐵廠的擴建工作也在進行,河南完成土改之後,也有了大筆資金,因此也在建造鋼鐵廠。

這些鋼鐵廠基本上在三年之內,陸續都會完工,到時候中國鋼鐵產量就能達到200萬噸左右。

而且由於茂山鐵礦的開發,中國和義大利簽署了一項協議,中意合作,在中國建造粗鋼生產基地,然後將鋼錠運到歐洲銷售。

同時德國也加入進來,中國要引入德國技術,全面提升東三省的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朱元璋:逆子,這皇位非你不可!

山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