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宰相寇準,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車道時,一個噩耗傳來,寇準的母親去世了。
父母去世,在中國古代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古人崇尚孝道,父母若去世,兒子必須丁憂,所謂丁憂就是辭官歸鄉里為父母守孝,三年為期。
在走向政治核心的大好當口突然消失三年,再回來物是人非,可能就沒有機會更進一步了,可萬事孝為先,寇準無奈的收拾行裝,準備回鄉丁憂。
而這時趙光義一道聖旨下令,寇準不得回鄉丁憂,直接奪情留京。
雖然父母去世兒子必須丁憂,但凡是有個例外,如果皇帝認為你特別重要走不開,必須要為國效力不能回去給父母守孝,皇帝要下聖旨讓官員奪情,所謂奪情就是剝奪了兒子為父母守孝的親情。
看似很殘忍,其實是針對丁憂制度的一種巧妙化解,皇帝看不順眼的,該丁憂就丁憂,丁憂完了直接安排個虛職養老;皇帝特別喜歡特別需要的,就直接奪情,保住官員的政治生涯。
趙光義對寇準是非常愛護的,而寇準也沒讓趙光義失望。
端拱二年,寇準做了樞密直學士沒多久,強悍的戰鬥力便開始顯露出來,樞密直學士雖然是西府重要的官員也是重要的政治角色,但畢竟還不是宰執成員,可寇準倒好,每次廷議直言進諫,戲份比宰執們還多。
趙光義一開始還能虛心接受,後來實在是受不了寇準喋喋不休的進諫,終於在一次廷議中拂袖而去。寇準接下來做了一件驚呆了滿朝文武的動作,他快步上前,拉住了趙光義的龍袍,不讓皇帝走。
這種事情如果換個脾氣不好的皇帝,可以當場按照大逆不道論處直接下獄,可趙光義既理智也愛才,同時還要維護自己“好皇帝”的名聲,終於還是回到龍椅上聽完寇準進言。之後並未追究寇準犯上的行為,而是向身邊人稱讚寇準勇於進諫,把寇準比作唐朝的魏徵。
稱讚寇準勇於進諫,就是誇自己樂於納諫;把寇準比作魏徵,就是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領導這一出真是高明,藉著寇準順便把自己的歷史高度提高了一大截。
如果說給皇上進諫只是小試身手的話,接下來寇準就要開始動真格的了,中書曾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寇準第一個收拾的,是參知政事王沔。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朝廷處理了兩樁官員的腐敗案。其中情節較輕的祖吉被處以死刑,而腐敗較為嚴重的王淮收受賄賂成千上萬,卻因為兄長是當朝參知政事王沔的緣故被從輕發落,後來還官復原職。
當時的中書裡,趙普年紀實在太大了已經退休,李昉因為雍煕北伐失利被趙光義罷了相,呂蒙正任首相,呂蒙正這個人就是一團和氣和稀泥的典型代表,由於首相喜歡和稀泥,許多朝廷大事都由參知政事王沔把持,王沔權勢很大。
可權勢再大寇準也不怕,淳化二年春天,發生了旱災,趙光義召叢集臣朝議,滿朝文武包括宰執們都是在說“天數”之類的虛的,只有寇準提出異議,寇準當朝上奏,天下大旱,是因為國家的刑罰不公平。
趙光義一聽這話就來氣,國家是誰的國家,還不是他老趙家的國家,國家的刑罰不公平那不就是說當皇帝的沒有秉公執政才造成了刑罰不公平的嗎?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趙光義再一次拂袖而去。這一次寇準很聰明,知道上一次斗膽拉領導的龍袍沒有被問罪是因為領導要表現出高姿態,但拉一次可以不能次次拉,於是老老實實的目送趙光義離開。
退朝沒過多久,趙光義便派人把寇準召到跟前問道朝上啟奏的具體是哪件事不公平,寇準趁機把王沔徇私枉法的事情說了出來。趙光義一聽大怒叫來王沔質詢此事,王沔只好如實回答,一問一答事情真相大白,趙光義便免了他的職,同時也免了和稀泥大王呂蒙正的相位。
接下來,趙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