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靖康悲歌,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頂層階級到底層群眾的離心離德讓北宋失去了最後的議和機會,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完顏宗望率東路軍來到了開封城下,北宋首都汴京第二次保衛戰即將打響。

由於欽宗下令不準外地勤王部隊進城,當時開封城內的部隊並不多僅七萬餘人。其中有一支鄧州知州兼南道都總管張叔夜早前帶進城的一支勤王部隊勉強具有一戰之力。

金軍在經過短暫的休整後,二十七日開始攻打通津門。通津門是開封城東的三道水門之一,張叔夜率軍奮力抵抗。二十七日當天風雪交加,也許是受到宋軍上下抗敵決心的感召,欽宗罕見的披甲登城鼓舞全軍英勇殺敵,宋軍士氣大振,守將範瓊甚至率敢死隊殺出城外,把金軍的攻城器械燒了個精光。

金軍第一天進攻不力,沒有急於再打,而是分兵把守住了通往開封的各個交通要道,防止開封城城詔書傳出去,防止外地勤王部隊進入開封城,要徹底把開封城變成一個黑箱。

開封城被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絡,形勢異常兇險,戰爭有時候就像股市,信心比實力更重要。開封城資訊暢通,皇帝、朝廷都在那兒,北宋百姓和軍方就有信心,就算打不過也要跟你金軍死磕到底。一旦開封城資訊被切斷,外界不知道城裡的情況了,那要不要拼了老命去跟金軍打仗就另說了。

說難聽點兒,萬一你皇帝死了我給誰賣命的都不知道,也沒人領我的情,我憑什麼?

開封城外人心惶惶,開封城裡面同樣不可終日,打贏了守城第一仗,但是接下來還能打贏幾仗誰都不敢保證。張叔夜禦敵有功,然而手下只有少量勤王之師,前任樞密使聶昌已經死在河北,欽宗見軍方沒人可用,便提拔張叔夜任樞密使兼任開封城防總指揮。

但想要管理好開封城的七萬守軍,張叔夜遠遠不夠格。

管理是個複雜的技術活兒。尤其是涉及軍事指揮的管理,軍隊是個非常講究資歷的地方,你領著我上過戰場殺過敵你就是我的大帥,哪怕你後來沒有再帶兵也沒關係,我服你。再或者你本來就是國家成名已久的名將,打了多年仗了深受大家愛戴,現在我的大帥不在了你來了,我也服你。

當時符合這兩個條件,能管得住開封守軍的一個是李綱,另一個是种師道。

李綱在第一次保衛開封期間親自率軍作戰,兵不卸甲在城牆指揮,對開封城防務和基層士兵都熟悉,如果由李綱坐鎮指揮是最合適的,但可惜的是由於太原失守西軍連吃敗仗,李綱被貶去了夔州(今重慶奉節縣),遠水解不了近渴。

种師道也很可惜,老將軍在靖康元年都已經七十六歲了,古代封建社會七十六歲的人身體根本吃不消這一連串的戰爭,河北戰場輸掉最後一戰後种師道率殘部退守河陽,不久病逝。

北宋從真宗朝開始打了無數次敗仗,一直到靖康之變前,軍事上一直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前線將領授權不夠。誠然,這與北宋國策以文制武強幹弱枝有關,但在國家生死攸關之際,國策就變成了毒藥。

後世有種說法叫“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其實北宋真正缺的並不是將,而是帥。北宋中後期,真正衝殺在戰爭一線的武將官位最多隻能做到都監、鈐轄,而這兩個職位帶兵數也就是幾千人到一萬人左右,即使是特殊情況加強兵力也不會增加太多。於是為了方便大兵團作戰,都是由文臣任職的經略宣撫使或者安撫使來總領一場戰爭。

仁宗年間跟李元昊打仗,北宋這邊做決策的始終是夏竦、韓琦、范仲淹、龐籍等文臣,文臣任主帥有個兩個最大的問題,一個是對戰爭缺乏軍事經驗,另一個是關鍵時刻需要各軍之間拼死配合時候調不動軍隊。

李元昊之所以能在好水川、三川口和定川寨連勝三場,就是因為主持軍事的範雍、夏竦等人根本就不上前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何所有

猛男與拖拉機

大唐小地主

大夢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