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孝宗禪位,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任參知政事的錢端禮則彈劾王淮散佈歪理邪說,不配做皇子講官。
二王斗的越來越激烈,宗正府也沒遇到過這麼特殊的情況,也不敢擅自做主,於是彙報給了孝宗,孝宗心裡也發虛於是彙報給了趙構,關鍵時刻太上皇果然老江湖,堅持國賴長君的原則,支援皇長子鄧王兒子做皇嫡孫。
表面上是支援了誰先申報就封誰為皇嫡孫,其實就是支援皇長子,皇位傳承必須要有個延續性,皇長子好好的,把皇三子的兒子封為皇長孫,這讓皇長子以後怎麼辦?
經過這麼一出風波,孝宗意識到必須要立太子了,三個兒子都是嫡子,為了皇嫡孫都已經爭成這樣了,再不立太子,三個兒子恐怕要為了太子之位打起來。
乾道元年八月,孝宗正式下詔,鄧王趙愭受封為皇太子。
皇太子確立了,按說朝政應該趨於穩定了,沒想到趙愭福薄,當上太子後沒過多久,乾道三年七月就病逝了。
太子病逝後,孝宗沒有馬上另立太子,於是儲君之爭又在皇次子慶王趙愷和恭王之間展開。
於情慶王和恭王都是孝宗親生嫡子,於理慶王年長,故正常情況下,太子之位最終應該歸屬於慶王。但就是對於慶王和恭王兩個孩子,孝宗仍有所偏袒,格外喜歡恭王。
十指連心,可十根手指伸出來也有長有短,慶王一向內向沉默,孝宗總覺得孩子有些軟綿綿,不像自己年輕時候雄姿英發,欲與金賊試比高的那份豪情壯志。反觀恭王,英氣十足與當年的自己頗有幾分相似,看起來更適合繼承大統。
究其深層次原因,這麼多年來孝宗一直沒有放棄北伐恢復中原的夢想,隨著自己年事已高,如果自己真的完不成,也要選一個有朝氣的、有希望北伐的繼承人。
孝宗想立恭王為太子,卻又擔心因為廢長立幼遭遇阻力,於是便將立太子一事長期擱置。
太子不定,就算兩位皇子不爭,背後的政治勢力也會鬥翻天。為了朝廷的穩定,乾道六年八月,時任首相虞允文上疏請求儘快立太子、定大計。
越過慶王立恭王勢必會引起朝臣反對,但孝宗還是決定立恭王為太子,之所以不擔心朝臣反對,是因為首相兼獨相的虞允文同意。
慶王畢竟不是長子,在與恭王兩人同為嫡子的情況下,優勢並不明顯,加上虞允文的支援,乾道七年二月,孝宗終於下詔冊封恭王趙惇為皇太子。
趙惇當上太子之後,曾一度表現出明君的樣子,南宋效法北宋儲君尹京,趙惇在做臨安府尹期間勤政愛民,明察秋毫,把臨安城管理的井井有條,孝宗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覺得自己後繼有人了。
因此,在趙構死後,悲傷過度的孝宗才會生出讓太子參政的主意,也許是執政多年已然厭倦,也許是年老體衰自感無力恢復中原,在為趙構辦理完虞祭、制定完趙構宗廟禮樂、彙編完趙構全部御筆之後,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下詔退位,把皇位禪讓給太子趙惇,自己繼續為趙構守孝。
詔書一下,舉朝譁然,許多朝臣上疏反對:太上皇剛剛駕崩,國家需要孝宗主持大局,此時就匆匆禪位給太子實在不妥。
有意思的是,除了希望孝宗主持大局外,還有一部分大臣的上疏中額外提到了一個不應禪位的原因:太子妃李氏不足以母天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