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五路伐夏,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隨聲附和,對對對,咱不打了。
神宗氣的火冒三丈撂下樞密院幾個宰執就走,接著正式下詔五路伐夏,樞密院別給我囉嗦馬上執行。
元豐四年,神宗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凡事都要王安石來拿主意的年輕小夥子,三十多歲的神宗已經逐漸成長為一名老練的皇帝,當皇帝就得乾綱獨斷,樞密院不同意打不行,決定了要打西夏就一定要打。
元豐四年七月,北宋正式出兵五路征討西夏,分別是:
王中正從河東出發,率軍六萬;
種諤從鄜延路出發,率軍十萬;
高遵裕從環慶路出發,率軍八萬;
劉昌祚從涇原路出發,率軍五萬;
李憲從熙河路出發,率軍十萬。
我們來一個一個介紹介紹這五路大軍的主帥,北路軍主帥王中正是一名宦官,但這位仁兄跟李憲一樣,是跟隨王韶經歷了熙河開邊立下過許多戰功的宦官,憑軍功一步一步升上來的,在軍中也很有威信,熙河平定後奉命駐守河東路,處於此次五路大軍的最北端。
東路軍種諤駐守鄜延路多年,與西夏交手也多年,多次挫敗西夏進犯,李諒祚死後還招降了西夏將領嵬名山,一度佔據西夏軍事要衝橫山,西夏梁太后拼了老命才把橫山搶了回去。
在五路主帥中,種諤資格最老履歷最光鮮,可謂是最根正苗紅的將門世家。從小生活在邊界,跟著父親種世衡耳濡目染已經見慣了党項兵和蕃兵,對西夏的國情軍情摸得透透的,從理論上來講,種諤的東路軍應該是最穩的一支。
而事實上,種諤卻是五路中最不穩定的一支大軍,種諤這個人,雖然將門虎子,但生在將門,少數人是虎父無犬子,更多的人卻是適者生存,種諤就是後者。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在軍中任職,種諤是老二,多年的軍旅生涯讓種諤深知,打仗除了要打勝也要打出名打出利,種家在西北多年經營,率部號稱“種家軍”,熙寧變法之後軍中推行“將兵法”,將領不再頻繁調動,種家軍更是越來越類似於種諤兄弟們的私兵。
一句話,種諤越來越軍閥了。
將軍百戰死,軍閥百戰活。看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那些軍閥派系的作風就知道了,打仗輸贏都是小事兒,儲存實力才是軍閥的頭等大事兒。
種諤當然不至於淪落到國民黨內軍閥那種地步,但種諤也有軍閥的通病,那就是擅長打順風局,打不了逆風局。
種諤這個弱點會在接下來的歷次戰鬥中坑隊友。
種諤南邊是五路大軍的中路軍高遵裕,高遵裕是從基層軍官一路打上來的,最早受父親恩蔭到軍中任職,先是在西北防守西夏,多次作戰屢立戰功。後來又跟著王韶打木徵,熙河路局勢穩定後調任慶州(今甘肅慶陽縣),統管涇原路守軍。
南路軍劉昌祚同樣受父親恩蔭進入軍中任職,歷次對夏作戰中表現突出受到提拔,熙河開邊後奉命任熙河路都監,後來又跟著王中正到四川平叛,剿滅叛軍後調任涇原路。
李憲就不多囉嗦了,當時就率兵駐紮在熙河路,當年熙河開邊的部將們早就迫不及待等著打了。
朝廷給五路大軍制定的進軍計劃是,五路大軍直撲靈州(今寧夏靈武縣),然後從靈州出發渡河攻打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
從靈武縣到銀川市,僅僅隔著一條黃河,所以說攻打靈州跟攻打興慶府其實沒什麼區別。
五路大軍從不同的地方出發插入西夏心臟部位,由於路途遙遠,氣候地形完全不一樣,五路大軍不可能保持同步,最好的結果就是先後到達。當然也有可能,連靈州都到不了。
五路宋軍號稱四十萬,實際上只是若干支五萬七萬的軍隊。雍熙北伐三路大軍攻打遼國,薩爾滸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