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焦慮神宗,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神宗剛剛即位,副宰相歐陽修就罷相,這時候最忙的就是首相韓琦,英宗即位時才剛剛擔任山陵使去監造仁宗陵墓,這還沒過去幾年,又要去擔任山陵使監造英宗陵墓。
好在神宗比他爹強多了,不作妖不折騰,跟韓琦配合著安安穩穩的辦完了英宗全部後事。
英宗後事結束後,韓琦還朝,剛一回來御史中丞王陶就上梳彈劾他擔任宰相上朝不押班、為官跋扈。
所謂押班就是北宋上朝時候一種傳統規矩,百官在大慶殿或者紫宸殿這種大殿站立,由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輪換領頭向皇帝行禮,然後皇帝在垂拱殿等側殿與群臣商議朝事。
規矩是這樣沒錯,可這個押班的做法,好幾十年沒搞過了,大家都嫌麻煩,都是直接到側殿上朝面聖,都沒搞過押班。
就這種形同虛設的規矩,沒人告就大家相安無事,一有人告那還真的就一告一個準兒,因為宰相們確實都沒押過班。
而且王陶還提了一個詞,跋扈。要知道英宗朝時候韓琦逼退曹太后、幹掉所有諫官,他和歐陽修幾乎把除了皇帝之外的所有人全得罪完了,所作所為的的確確就是一個權相所為,跋扈這個詞沒用錯。
多年的宦海沉浮使得韓琦養成了及其敏銳的政治嗅覺,政權已經穩妥的交接到了新君手裡,這時候再不急流勇退以後恐怕再沒機會了,韓琦上梳自請罷相,神宗苦苦挽留終究留不住,韓琦終於也離開了。
神宗即位時剛剛二十歲,正是血氣方剛風華正茂的年紀,與父親英宗不同,神宗並沒有過多經歷皇儲立與不立的問題,他是英宗的大兒子,只要健康長大成人不存在皇位之爭,如今君臨天下的神宗自然要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治理國家上面。
可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的北宋中央政府,經過這麼一陣折騰,歐陽修韓琦相繼離去,中書僅剩下曾公亮和趙拚兩位宰相。
神宗想振興大宋,離不開宰相的幫助,問題是宰相都在政治鬥爭中被鬥倒了,老宰相離開了,當務之急就是選拔新人進入中書擔任宰相。
神宗選中了翰林學士張方平擔任參知政事。
張方平是熬了多年才熬上來的,但能夠被神宗提拔任職宰相卻不是因為資歷老,而是因為他懂經濟。
自幼聰明絕倫的張方平跟所有天才少年有著類似的經歷,進士及第後在地方上做縣令,後來又透過賢良方正科考試提拔,接著又透過制科考試進入館閣併兼任諫官。
制科考試,是在科舉考試之後進士及第的人選中繼續進一步舉辦的考試,想參加制科考試有兩種途徑,一是中進士科時候名詞特別高,在地方上任職期滿述職之後正常參加制科考試;二是進士及第了但名詞不高,地方上任職期滿後有宰執的推薦,同樣也能參加制科考試。
由於北宋中後期科舉考試錄用的讀書人越來越多,進士也逐漸多起來,大家都是進士,如何能在一眾精英中脫穎而出?參加制科考試就是最好的方式,制科考試的試卷宰執們和皇帝都會親自閱卷,只要有才華,不怕大佬們看不見。
制科考試相當於高階公務員選拔,考試透過的可以直接進入館閣任職,館閣我們都知道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這些個大佬都是從館閣走出來的,館閣就是當時北宋最重要的人才儲備庫,當上閣臣的張方平前途無量。
青年才俊張方平在接下來的官場生涯中歷任開封知府、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和三司使,在三司使這個職位上,張方平表現出了傑出的財務管理能力。
仁宗年間,北宋積弱積貧已經非常嚴重,張方平擔任三司使之後透過工作中的觀察提出了兩條辦法用以改善當時糟糕的財務狀況:首先是利用輕重之術增加收入,其次是量入為出削減費用。
所謂輕重之術,來自於《管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