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蜀洛朔黨爭,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又不是演員,誰能隨時一哭一笑?孔子講的其實也是一個人類的基本情感現象。
蘇軾貧勁兒上來,嘲諷程頤,說這是枉死市叔孫通制定的禮數。
叔孫通是楚漢相爭時的一名官員,一開始跟隨楚懷王,後來跟隨項羽,再後來投降漢朝,劉邦死了之後又輔佐漢惠帝,每跟一任君主都混的風生水起。
劉邦得了天下之後覺得手下那幫人還像以前那樣對自己沒個禮數不像話,於是就安排叔孫通制定了一套禮法,用來規範文武百官對皇帝的禮儀,叔孫通很快便把禮法制定了出來,而且深得劉邦讚賞,馬上在朝廷上施行。
禮是好禮,可問題是制定禮法的叔孫通因為跟隨了多位君主而被人詬病,漢禮推行的越廣泛,叔孫通的名氣也就越臭。
蘇軾說的枉死市叔孫通啥意思呢?就是說跟著叔孫通一起打天下的人全死光了,就剩叔孫通自己,人家不僅活下來,還制定了一套禮法來約束別人,你說氣人不氣人?
朝裡當官的都是飽讀詩書的高階知識分子,一聽蘇軾這話那就是當場鬨堂大笑,把程頤給氣的啊,好你個蘇軾,就你能是吧,你給我等著。
程頤沒有等太久,當年十二月,朝廷舉行制科考試蘇軾任主考官,除了一道題,說仁宗忠厚,但百官很多懶政,神宗勵精圖治,但百官很多刻意逢迎造成不良後果,應當如何解決此類問題。
時任左司諫的朱光庭是洛黨,看到考題立馬上疏,彈劾蘇軾誹謗仁宗和神宗。蘇軾一看形勢不對,這樣下去又成烏臺詩案了,於是馬上上疏申辯沒誹謗先帝的意思。
右司諫呂陶是蜀黨,上疏彈劾左司諫朱光庭是程頤的朋黨,因為蘇軾曾經嘲諷過程頤所以蓄意打擊報復。
一大堆奏疏送到宮裡,有人為蘇軾撐腰,高後一向愛惜蘇軾才華,對所有彈劾奏章統統不予追究,強行把事兒給壓了下來。
蜀黨一看高後向著蘇軾,非但沒能息事寧人,反而開足馬力攻擊程頤,程頤實在是招架不住,自請外放,不玩兒了。
洛黨啞火了,朔黨又開火了。司馬光原先舊黨團隊的核心人物很多都是北方人,司馬光去世後,這些人抱團也形成一派人稱朔黨,時任御史中丞的劉摯、給事中傅堯俞、諫官王巖叟等人都屬朔黨。
朔黨是堅定的舊黨分子,而蘇軾在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已經表現出了政治上的不堅定,尤其是與司馬光在朝堂上的爭論,更是被朔黨視作背叛舊法。在朱光庭彈劾蘇軾之後,傅堯俞、王巖叟也接連上疏,直指蘇軾對先帝不敬。
與壓制洛黨一樣,朔黨的奏疏也被高後壓了下來,其實高後也並非壓制哪一方,而是老太太年紀大了,蘇軾又是難得的才子,留在朝中是朝廷之福,什麼譏諷先帝,太皇太后都不計較,一幫子外人瞎咋呼什麼。
可當時的朝廷上,黨爭的勢頭愈演愈烈,元佑二年年底,蘇軾再一次主持制科考試,這次出題引用了曹操和王莽的典故,又被朔黨大做文章,說蘇軾在誹謗朝中宰相有曹操、王莽篡漢的圖謀。
朔黨不停的攻擊,蘇軾疲於應付,萌生了去意,整個元佑三年一直在上疏請求外放,高後一直不準,最終到了元佑四年三月,高後見實在是留不住蘇軾的心,批准了他的外放請求,蘇軾出任杭州知州。
回看蘇軾元佑年間在朝廷為官之路,發現其實蘇軾並非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若不是高後愛惜才華一直護著他,早就被其他政敵彈劾貶官了,高後到最後安排他去杭州,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蜀洛朔三黨打來打去,難道宰相們都沒任何措施嗎?實際上,宰相也不願看到黨爭的局面,可問題是當時首相呂公著、次相呂大防範純仁都是舊黨,而蜀洛朔三黨都是舊黨的不同分支,你說你支援誰,打擊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