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蜀洛朔黨爭,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趕走了蔡確和章惇,廢除了所有新法,按說朝中舊黨大勝,應該踏踏實實執政為民,不需要再折騰了。可黨爭的潘多拉之盒一旦開啟就再無合上的可能,沒一個人都會被捲進這場漩渦裡,而這其中最激烈的就是以蘇家兄弟為首的蜀黨和以程頤為首的洛黨之間的黨爭。
元佑元年,蘇軾升任翰林學士,蘇轍擔任中書舍人。蘇學士才高八斗、名滿天下,自神宗熙寧年間,就有不少讀書人追隨蘇軾,以蘇軾門下弟子自居,這其中有四個人格外出名,分別是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被稱為蘇門“四學士”,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李廌兩人,又稱為蘇門“六君子”。
以上六個人全部都是才學過人的讀書人,尤其是黃庭堅、秦觀,我們後來在中學語文課本歷史課本里都學過。
因為學問走到一起的門生們自然的就會對師傅的政治理念產生認同,當時蘇家兄弟都已經是中央高階官員,尤其是蘇學士,進入翰林學士院,距離宰執僅剩一步之遙,朝中地位相當顯赫。
程頤於仁宗明道二年出生於黃州,哥哥程顥比他大一歲。父親程珦當時在朝中為官,很重視哥兒倆的教育,兩兄弟從小飽讀詩書。到了十四五歲時,程珦無意中結識到了理學大家周敦頤(《愛蓮說》儂曉得伐?),便讓兩個兒子跟隨周敦頤深入學習。
理學是個什麼東西咱也搞不懂,只知道有很多太極陰陽、一生萬物之類的虛頭巴腦的概念,不過雖然普通老百姓搞不清楚,程家兄弟卻學的非常上路,深得理學精髓,後來更是在周敦頤的基礎上將理學發揚光大。
兩兄弟學有所成,哥哥程顥率先考中進士官至御史,後來由於反對熙寧變法罷官到嵩山擔任閒職,之後潛心研究理學,在當地開辦學堂傳播理學知識,門生眾多,元豐八年病逝。
跟哥哥相比,程頤的水平就要稍微差一點兒,讀書學習很多年,沒考中進士過。因為率考不中,程頤索性不考了,當時程顥在嵩山開辦學堂名氣頗大,他就也跑過去參與講學,向求學的讀書人們傳授理學之道。
考中進士了,入朝做過官了,充分的證明過自己了,您再回來講學也不遲,像程頤這樣,啥也不是,就跑去當老師講學問,這跟害人有什麼區別?
還是說那些虛頭巴腦的理學能治病救人,救亡圖存?
不過沒關係,藉著哥哥程顥的名氣,加上自己屢次推辭朝廷的恩蔭,程頤很快也打出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司馬光、呂公著等舊黨大佬們都記住了這個淡泊明志的年輕人。
元佑元年舊黨上臺,朝廷下詔程頤進京擔任帝師,任職崇政殿說書,當時的程頤因為常年在嵩山、洛陽講學,早已名滿天下,此次回京任職也被門生寄予了厚望,老師去朝廷裡當官了,大家都有前途了。
翰林學士的職責之一就是為皇帝、太子講學,當年司馬光和呂惠卿就因為學術見解不同怒而對噴。如今理學大牛的程頤進入朝廷擔任帝師,與兼職帝師的文壇領袖蘇軾相遇,針尖對上了麥芒。
程頤的理學核心之一是師法古人,尤其在禮法上一定要按周禮嚴格執行。而蘇軾我們知道的,自由散漫人還特別貧,仗著學問遠高別人一截到處嘲諷,當年烏臺詩案李定非要把蘇軾往死裡整是為啥,現在當了翰林學士,可當年那德性依然沒改,史書記載,蘇軾說程頤“不近人情,每加玩侮”。
程頤到底是有素質的人,不跟蘇軾一般見識。可後來司馬光去世的時候,那天正趕上朝廷有慶典,百官參加完慶典之後準備去給司馬光弔唁,程頤就站出來阻止了,說孔子說了,是日哭則不歌。
沒錯,《論語》記載孔子的確說過是日哭則不歌,意思是當天如果參加了弔唁活動傷心掉淚了,就不能再去參加慶祝活動開心大笑。就理論理來講,孔子說的也沒毛病,人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