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姓蔣還是姓汪,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南宋寶佑二年正月,忽必烈率部北歸,留下兀良哈臺鎮守大理。南征大理回朝後,忽必烈並未回到和林,而是回到了金蓮川草原(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一帶。

大汗二弟忽必烈同志在當時的蒙古帝國擁有著特殊的地位:總領漠南漢地。

蒙古帝國實在是太大了,古代封建社會又缺乏先進的通訊技術,根本無力管理如此龐大的疆域,從大理或者莫斯科往首都和林報送一份檔案往往要超過一個月,等大汗做出決策黃花菜早就涼了。基於此種現狀,蒙古只能採用分封制,把疆域分封出去,在封地之內可以是各王室宗親自己的汗國,由可汗自己統治,但對外必須統一,蒙古只有一個大汗,所有封地大小官員宗室諸王都是大汗的臣民。

朮赤系去了欽察草原建立了金帳汗國,察合臺系在中亞建立了察合臺汗國,窩闊臺系丟了汗位之後蒙哥並未虧待,除了部分政變時處死的王公外,其他的如闊端等人都進行了分封,沿河西走廊到新疆再到哈薩克草原都是窩闊臺系王公的勢力範圍。

旁系王公都有分封,自己親弟弟也不能少,二弟忽必烈分封到漠南漢地,三弟旭烈兀暫時代理波斯地區所有軍政事務,幼弟阿里不哥跟隨自己待在和林。

一切看起來井井有條,但時間一長蒙哥發現,管漠南的老弟忽必烈路子有點兒走歪了。

京劇《沙家浜》裡面有一處《智鬥》的橋段,說是新四軍聯絡員阿慶嫂在面對國民黨不同派系時反覆斟酌,對蔣介石派尚可合作,對汪精衛派必須保持隱蔽,最終阿慶嫂成功將反動派全部忽悠,掩護了戰友。

智鬥能勝利,主要是阿慶嫂摸清楚了反動派們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而忽必烈滅大理北歸之後,蒙哥卻突然發現,已經看不懂這位弟弟到底是姓汪還是姓蔣了。

忽必烈在漠南總領漢地事務,類似於之前木華黎的職務,但由於中原地區遠離漠北,長居和林畢竟不便,於是就選在鐵木真曾經常去避暑的金蓮川草原作為其駐地。

金蓮川草原位於桓州以東,有山有水草場肥沃,是漠南一處絕佳的牧場,境內有平坦道路經宣德(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直達居庸關進入中原漢地,既滿足了忽必烈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又方便了他處理中原政務,可謂一舉兩得。

當時蒙古已經佔據金國故地和四川一部分領土,在其統治區域記憶體在著大量中原儒學官員,為了穩定統治封地,忽必烈也在身邊聚集了一批飽學之士,為其處理中原事務出謀劃策。由於地處金蓮川草原,這群人被稱為“金蓮川幕府”。

常年與漢人混跡在一起的忽必烈,思維開始有些“漢化”了。蒙哥雖然封了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但蒙古在中原漢地其實還是有一套行政班子的,就位於金國原中都,三省六部樞密院一應俱全,這套班子日常事務向忽必烈彙報,重大事務既向忽必烈彙報也向蒙哥彙報。忽必烈由於長期受身邊謀士影響,採取了一系列“薄賦稅、輕徭役、勸農桑”的政策,而當時中都官員很多都是蒙古貴族擔任,根本不懂中原文化,對忽必烈的那套方式也有諸多牴觸,漸漸地,忽必烈與蒙古貴族之間產生了矛盾。

隨著矛盾的日益加深,忽必烈也意識到處境的危險,於是在身邊謀士姚樞建議下交還了漠南的政務,只留下軍權,不再過問政事,減少與蒙古貴族之間的矛盾。

忽必烈交還政務後不久,蒙哥分封諸王,將關中地區封給了忽必烈,接著又任命忽必烈管理河南,於是陝西河南這兩塊金末故地又成了忽必烈的新地盤。

此次受封后不久,忽必烈南征大理,臨行前派姚樞前往關中擔任勸農使,恢復關中生產,另一位謀士許衡同往關中擔任京兆提學,恢復當地教育。

姚樞和許衡不是單槍匹馬去的關中,而是帶著整個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何所有

猛男與拖拉機

大唐小地主

大夢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