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知兵否
朝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九十三章 知兵否,末世災變:我的熟練度面板,朝頂,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翰林院:相當於中yangdang校中科院、社科院。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書機構,各個皇朝的翰林院的組織機構和作用大同小異。而翰林本身,也和現代的秘書一樣,他的作用和權力,因領導對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別。
翰林院編修--組織機構
學士一人(正五品);
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從五品);
侍讀、侍講各二人(正六品);
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世襲);
典籍二人(從八品);侍書二人(正九品);待詔六人(從九品);孔目一人(未入品流);
史官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庶吉士等皆無定員。
翰林院的日常活動,既是履行其處理政事的職能,同時更具有鍛鍊能力、增長見識的意義。譬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各種誥敕本應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檔案多由翰林代筆,這項工作有助於翰林官適應政務、加深閱歷、加強對朝廷事務的熟悉;
對歷朝實錄的編寫一般由閣臣領銜,翰林負責實際編修,這項工作加強了翰林官對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瞭解;而在經筵侍講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斷熟悉朝廷儀制和朝廷要政;
同時由於經筵講讀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師生的關係,成為翰林官在院期間或日後為官主政時啟沃君心、對皇帝施加影響的重要條件。
此外,翰林官有著更多的親炙鴻儒、接近權要的機會,又能飽覽史料邸報,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便於對政局時事獲得具體而深入的瞭解。這些都使翰林學士不斷積累政治學識和經驗,為日後準備較好的政治素養。
以滿清為例:
(一)充經筵日講:每年秋天舉行經筵典禮,先由翰林院開列直講官滿、漢各8人(滿講官由大學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充任;漢講官以翰林出身之大學士、尚書、侍郎、內閣學士、詹事、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充任),奏請皇帝欽派四人值講。
(二)掌進士“朝考”之事:清代科舉制度,每科於“殿試傳臚”後,禮部以新進士名冊送翰林院,由掌院學士奏請“御試”於保和殿。
(三)論撰文史:其所撰有祝文、冊寶文(冊立、冊封后妃)、冊誥文(冊封王公)、碑文、諭祭文等。此外,纂修實錄、聖訓、本紀、玉牒及其他書史,或由翰林院承辦,或由翰林院派編修、檢討參與纂修。而對書史的編輯校勘,則是翰林院官的主要職務。
(四)稽查史書、錄書:六科根據紅本輯錄的史書(送內閣),錄書(存科),為防止“翫忽潦草”,每年派翰林官兩人專司稽查。
(五)稽查官學功課:宗人府的宗學、覺羅學,內務府的鹹安宮官學及八旗的官學,都派翰林官稽查教習功課。
(六)稽查理藩院檔案:理藩院的檔案關係重大,須隨時整理,例由翰林院派翰林官稽查,以重其事。
(七)入值侍班: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諭,翰林各官,原系文學侍從之臣,分班值宿,以備顧問,並在景雲門內建造值房,翰林官分班入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定翰林官在尚書房侍值。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又定於圓明園值班。
(八)扈從: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定皇帝巡幸京城內外及王府等處,翰林院例應派員隨從。
(九)每遇直省文武鄉試、會試、殿試時充主考官、讀卷官;順天鄉試,掌院學士充正、副主考、侍讀、侍講以下擔任考官。各省鄉試,學士以下、編修、檢討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會試,掌院學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讀、侍講學士以下充同考官。武科會試,侍讀、侍講學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