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小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太康之治,春秋到清朝,上官小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太康之治,又稱“太康盛世”,是指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後出現的一個經濟繁榮時期,歷時十年,因年號“太康”而得名。

西晉立國之初,年富力強的司馬炎意欲有所作為。泰始初年,他先後頒佈過一些旨在移風易俗、革除弊政的措施,如:撤銷對曹魏宗室和漢朝宗室的督軍,宣佈解除對他們的禁錮;罷除曹魏政府對出鎮、出征將士留取人質的法令;恢復被曹魏廢止的諫官制度,並把像傅玄、皇甫陶這樣清正敢言、有才能的官吏委任為諫官,以廣聞博見,開直言之路。同時,晉武帝注重招撫流民,興修水利。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經濟上實施佔田制,使農民依法佔有一定的土地,調動了農民闢田開荒、從事生產的熱情。

太康元年(280)到十年(289),是西晉比較繁榮的時期,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四海平一、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因此,史稱這個時期為“太康之治”。

背景介紹

曹魏鹹熙二年(265),司馬昭病死,司馬炎繼承了相國晉王位,掌握全國軍政大權。不久,曹魏皇帝曹奐禪位於司馬炎。司馬炎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並改元泰始。晉王司馬炎成了晉武帝。

這時的晉武帝心裡並不輕鬆,他很清楚,雖然他登上王位寶座,但危機仍然存在。從內部看,司馬炎的祖父、父親為了給司馬氏家族奪取帝位鋪平道路,曾經對曹操以後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屬勢力進行了殘酷的屠殺,這件事所造成的陰影仍然橫亙在當時人的心中。從外部看,蜀漢雖平,孫吳仍在,雖說此時的東吳已不足以與晉抗衡,但畢竟也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內憂外患,促使晉武帝明白,要想鞏固政權,進而完成吞併東吳、統一中國的大業,就首先要強固統治集團本身的凝聚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採取懷柔政策。為此,晉武帝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詔讓已成為陳留王的曹奐載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皆如魏舊,上書不稱臣。同時又賜安樂公劉禪子弟一人為駙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對漢室的禁錮。這不但緩和了朝廷內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為司馬氏家族統治物件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贏得吳人的好感,為吞併東吳取得了主動權。

為了儘早地使國家從動亂不安的環境中擺脫出來,為統一奠定牢固的基礎,無為與寬鬆政策成了西晉之初的立國精神。這種立國精神,在國家的各種領域中充分地體現出來。

泰始四年(268年),晉武帝詔書中明確指出:“為永葆我大晉的江山,現以無為之法作為統領萬國的核心。”同年,又向郡國頒下5條詔書: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當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繼東漢的動亂政治之後,為了安定人心,恢復國力,曾實行了比較寬鬆開放、節儉求實的治國方略。但到了曹丕統治時期,政治漸趨嚴厲,社會風氣亦腐敗,曹操當年的風範已不復存在。皇帝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往往不斷把強大的物質重負轉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長期的戰亂更使百姓在慘淡的生計之外,還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種恐懼與疲憊之感。在這種情況下,晉武帝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無為而治的強國方略。

政治

改章易制

司馬炎稱帝后,總結前代亡國的教訓,認為曹魏政府束縛、防範宗室,導致皇帝孤立無援。為了屏衛皇室,晉武帝實行五等封爵之制,把大批同宗的叔侄弟兄封作王。晉武帝即位之始一次封王二十七人,以後又陸續增封,總計達五十七王,並允許諸王自選王國內的長吏。晉武帝還委任幾位宗王統領重兵,出鎮許昌、鄴城、長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兩玄錄

妧帝

頂流她老公是妻控

九柒裡

蠍美人養成計劃

蔥·魚

月滿空桑之妖神篇

北齊狂人

鬥羅:從研究魂力開始

朽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