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耕駿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章 水動儀,鑄工先鋒,文耕駿馳,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一邊說,一邊繼續走,經過了鎮子上的一個展覽館。造型奇特,像是山中的一顆明珠。

展顧約說:“這個地方還沒有看過。”

付爍說:“那就進去看看。”

展覽館裡面放置著各式各樣的機電裝置。

簡單機械:如槓桿、輪軸、滑輪等,用來演示力的傳遞和機械最佳化。

磁懸浮:透過磁力實現懸浮。

機械手臂:用來展示機器人的運動控制和靈活性。

模型火箭發射器:用來展示火箭發射過程和物理原理。

模型電梯:用來展示電梯的工作原理和安全知識。

遊戲操作裝置:用於互動式體驗,有飛行模擬器、汽車駕駛模擬器等。

他們走過一個機械裝置,有長長的導軌和一些機關。

付爍問:“這是什麼?”

董趨看看下面的介紹,說:“這是水動儀。”

付爍說:“我只聽說過渾天儀。地動儀。”

中國天文學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說後來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佔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落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元初四年(公元117年),張衡造出來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臺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裡,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臺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器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張衡先用竹篾製成一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後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本說明書,又撰成《靈憲》一部,繪製《靈憲圖》一份。

早在南北朝時,北齊信都芳撰《器準》,隋初臨孝恭作《地動銅儀經》,都對地動儀有所記述,並傳有它的圖式和製作方法。王振鐸根據前人的猜測,討論了地動儀內部可能有的各種結構,最後推斷都柱的工作原理與近代地震儀中倒立式震擺相仿。具體說來,都柱就是倒立於儀體中央的一根銅柱,八道圍繞都柱架設。都柱豎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動,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裝有槓桿,叫做牙機。槓桿穿過儀體,連線龍頭上頜。都柱傾入道中以後,推動槓桿,使龍頭上頜抬起,將銅丸吐出,起到報警作用。地動儀用精銅製成,圓經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黃色,上部鑄有八條金龍,分別伏在東、西、南、北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龍倒伏,龍首向下,龍嘴各銜一顆小銅球,與地上仰蹲張嘴的蟾蜍相對。地動儀空腔中央,立一根銅柱,上粗下細。銅柱周圍有八根橫杆,稱為“八道”,各與一龍頭相連。銅柱是震擺裝置,八道用來控制和傳導銅柱運動的方向。在地動儀受到地震波衝擊時,銅柱就倒向發生地震的方向,推動同一方向的橫杆和龍頭,使龍嘴張開,銅球下落到蟾蜍嘴中,併發出響聲,以提示人們注意發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時間和方向。一顆珠子放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一木筏[海上求生]

西米鹿

鑄工先鋒

文耕駿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