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文獻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4章 運河1,花零再盛時,帝國文獻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如果連線大河支流的那一端,比連線媯水的這一端位置要高,就實現不了這一目的。
“挖掘運河前,秦朝官方先派遣大量水工測量了計劃線路,得到媯水這邊高於大河支流的滿意答案,才徵發民力,開啟這項工程。
“但僅有高度差,保證水的流動還不夠。秦朝興建運河,還有借其通航的想法,又要求水流速度不能太急,否則船隻不易往返。”
他再次指了指身後,“為了減緩高低落差帶來的水流速度,秦朝的能工巧匠沿途使用了四種方法,在這個觀景臺上都能看到例子。
“首先利用山谷間五座幾乎並排的矮山,降低施工的難度,築起看上去似乎連成一線的六座大壩,圍出一個不太深的原始水庫。
“這座水庫有兩個功能,一是減緩媯水過來的直接衝擊,二是可以調節上下游流量,削弱媯水偶爾的洪峰,抬升嬴渠平時的水位。
“然後經過我們腳下的‘羊腸九曲’。請不要倚靠欄杆!更長的河道在下游可以降低坡度和流速,在這裡主要是方便往來船隻有序排隊。
“再往那邊看,從運河兩岸次第伸出不到河心的、斜著指向下游的很多擋水堰,把水面切割成魚骨的形狀,所以叫做魚骨灘。
“現在沒到豐水期,那些擋水堰還有部分露出水面,等水位上漲,看不到這些,過往的船隻就必須加倍留神,防止‘觸礁’了。
“更遠處的復閘是解決水位高低差的主要辦法,但因為用起來麻煩,會明顯阻滯運輸,所以疊加剛才介紹的三種辦法作為輔助。
“復閘就是現代水利工程裡的船閘,使用連通器和浮力原理,透過分別開關暗管,讓兩個船閘內的水面和下一段的水面齊平。
“如此一來,只需等待船閘內的水流進或流出,浮在水面跟著上升、下降的船,就可以跨過復閘兩邊的高度差,順利實現通航。”
復閘的原理不怎麼好解釋,葉川笑了笑,“第一印象很重要,所以我先帶大家過來欣賞這秀美的風光,感受古人的智慧。
“剛才的簡單介紹可能詞不達意,大家如果有什麼疑問,過會去紀念館的時候,可以觀看實物演示,那個只要一眼就能明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