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七章 劉伯溫,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域性。
吳元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基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後,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了。元至正二十七年即皇帝位,定都應天,國號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上奏制定軍衛法。當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太祖這麼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因為過於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於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並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准,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因為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開始不和。太祖返京後,李善長便向太祖告狀,說劉基在壇土遺下殺人,是不敬之舉。那些平時怨恨劉基的人也紛紛誣陷劉基。當時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諸臣發表意見,劉基上奏說:“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鬱結。工匠死後,腐屍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太祖採納了他的意見,但十天過後仍不見雨,故而發怒。此時恰好劉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劉基請求告辭還鄉。太祖正在營造中都,又積極準備消滅擴廓。劉基臨走上奏說:“鳳陽雖是皇上的故鄉,但不宜作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輕視。”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擴廓逃往沙漠,從那時起一直成為邊患。這年冬天,太祖親自下詔,敘說劉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賞賜甚厚,追贈劉基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並多次要給劉基進爵,劉基都固辭不受。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