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九章 王陽明,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憲宗成化八年,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氣質。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他的父親王華喜愛紹興的山水,才舉家離開餘姚,移居紹興。幼年的王守仁,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 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私塾。十三歲,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弘治元年,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弘治五年,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與胡世寧、孫燧同榜中舉,其後,學業大有長進。但他越來越喜歡談論軍事,並且很會射箭。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歲的他參加禮部會試,因考試出色,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朝上疏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事,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弘治十七年,起用授兵部武選司主事。明武宗正德元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