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二章 菩提達摩,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提達摩大師,南印度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種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來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師般若多羅到此國來,受到國王供養。般若多羅知道菩提多羅前世因緣,便叫他同兩個哥哥辨析其父親施捨的寶珠,以試探他,讓他闡發心性的精髓。然後對他說:“你對於各種法道,已經博通。達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應該叫達摩。”於是他改號叫菩提達摩。他問師父:“我得了佛法以後,該往哪一國去作佛事呢?聽您的指示。”師父說:“你雖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遠遊,暫時住在印度。等我寂滅六十七年以後,你就到震旦(即中國)去。廣傳佛教妙法,接上這裡的根。切莫急著去,那會讓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達摩又問:“東方有能夠承接佛法的大器嗎?千年以後,教派會有什麼災難嗎?”師父說:“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獲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計其數。我寂滅六十多年以後,那個國家會發生一場災難。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鋪降。你去了那裡,不要在南方居住。那裡只崇尚功業作為,看不見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聽我的偈語:‘跋山涉水又逢羊,獨自急急暗渡江。可愛東土雙象馬,二珠嫩桂久昌昌。”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有什麼事?”師父說:“此後一百五十年,會發生一場小災難。聽我的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兇,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獨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達摩又問:“這以後又怎麼樣?”師父說:“二百二十年以後,會見到林子裡有一個人證得了道果。 聽我的讖語:震旦雖廣別無路,要借兒孫腳下行。金雞解御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 般若多羅又把各段偈頌演說了一遍,內容都是預言佛教的發展,教派的興衰(詳見《寶林傳》和《聖胄集》)。 達摩恭承教義,在師父身邊服役將近四十年,從來沒有懈怠。
當時有兩位佛教大師,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勝多。二人本同達摩一塊兒學習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羅尊者後,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導人民,當時號稱“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卻把他的徒眾又分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宗囿於己見,自圖發展,支系茂密,弟子眾多。達摩嘆道:“一位老師已經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況還要枝葉茂盛地分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這多餘的派系,他們就會永遠被邪見所糾纏。”說罷,小施法力,來到有相宗的寺廟,問:“一切法為什麼都叫做實相?”僧眾中有一位叫薩婆羅的尊長回答:“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達摩說:“如果各種相互不交錯就叫實相,該怎麼定呢?” 對方說:“各種相其實沒有定。如果有定,怎麼叫做實呢?”達摩說:“各種相不定,便叫實相。你今天說不定,是怎麼得來的呢?”對方說:“我說不定,不是說各種相;如果說各種相,意思也是這樣。”達摩說:“你說不定應該是實相,定其實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實相了”對方說:“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實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變。”達摩說:“你說不變,怎麼叫實相?已經變了遷流了,意義也還是這樣。”對方說:“不變就應當在,在就是不在。所以變了實相,以定它的意義。”達摩說:“實相是不變的,變了就不是實相。就有無來看,什麼叫實相?”
薩婆羅心裡明白聖師理解深遠,便用手指著虛空說:“這是世間的有相,也能看作虛空。就我這身體看,能像這樣嗎?”達摩說:“若是理解實相,就會看見無相。若是理解無相,也就理解萬物都是假有。而對萬物的認識,又不失其假有的形體,對無相的認識,不妨礙有相的感受。如果能這樣理解就叫做實相。”僧眾們所了,豁然開朗,欽佩地向他行禮,十分信服他。達摩一下子從這裡消失了,又來到無相宗的寺廟,問:“你們說無相,怎麼證明它?” 僧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