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三章 老子(二),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約周敬王三十五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然後,老子就騎著大青牛走了。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之郊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現是弟子陽子居。這陽子居原是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於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併同行。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產,修飾樑棟,招聘僕役,整治家規。”老聃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寧,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僕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僕役,置備用具,不立家規,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慾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飢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老聃問。“安居何處?”陽子居道:“沛。”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老聃嘆道:“剛才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汙,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合於道矣!”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別,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迴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老子接著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