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9章 漕運弊端,穿越到明朝當舉人,黎明之卿,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不計可數,最終才使得呂、梁洪才被清淤,可是阻塞的河道遠遠不止這麼一處,而涉及到運河其他位置上時,花費也是非常多。看書喇
“曾經朝中有人說:“前議役山東、河南丁夫數萬,疏浚淤沙以通運。然沙隨水下,旋浚旋淤……”
沈廷揚微微嘆了一口氣,道:“朝廷在開挖運河的事情上,規劃並不夠明確,也走了不少的回頭路。”
“沒錯,季明所言正是吾等所想,若是能夠實行海運,則海舟一載千石,可當河舟三,用卒大減。河漕視陸運費省什三,海運視陸省什七,雖有漂溺患,然省牽卒之勞、駁淺之費、挨次之守,利害亦相當。”
林增志很快也站出來贊同道,他一向都十分認同海運,對於眼下的漕運體系深為不滿,因為漕運的緣故,周邊百姓的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由於大明漕運採用了支運法,即各地農民把糧食運往指定的糧倉,再派遣軍隊就近運輸,最後運轉京城,完成一次漕運過程——像這樣的過程每年需要進行四次,對於農民來說是極為沉重的負擔,農民為了前往糧倉通常需要走數百里,往往會耽誤農時,延誤生產。
當然,後來雖然出現了兌運法,就是允許南直隸、江蘇、浙江、湖廣等地的農民,不必專門去指定的糧倉繳納,改稱為就近兌換給衛所的官軍,然後由官軍運轉到京師。但是依據路程的遠近,需要給衛所的官軍以耗米,充作路費。每石湖廣需要繳納八斗,而江西、浙江則減少為七鬥,江南地區六鬥,而江北則是五斗。
可是這依然難以掩蓋真正的問題,即沿途漕運對百姓們形成的巨大壓力。
林敬笑了笑,道:“既然漕運耗費如此之大,而海運成本如此低,何以朝廷遲遲不大力支援海運呢?”
沈廷揚道:“若是放在明初,還有海船不得力之故,而到了眼下,就只剩下了一個原因...…”
說到這裡時,沈廷揚咬了咬牙,沉聲道:“百萬漕工衣食所繫,朝廷即便想要興海運,也需要顧忌到這一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