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9章 漕運弊端,穿越到明朝當舉人,黎明之卿,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旁的沈廷揚笑了笑,他自然聽出了林敬話語中的未盡之意,不過他對於史可法的瞭解不多,當下也沒有插話,而是說起了運河的事情。
“殿下,臣以為貫通南北的關鍵在於漕運,若是能夠掌握漕運,則北方命脈自然操之我手,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幾百萬石糧食和幾百萬兩銀兩,自然就能掌握在殿下的手中。”
沈廷揚沉吟了一番,繼續道:“眼下殿下前往江南督糧一事,自然也有理由去插手到漕運裡。”
“漕運,眼下時機還沒有到.....”
林敬微微搖了搖頭,他心裡何嘗不想將漕運掌握在手中,可是這件事牽連著實太廣了,並不適合現在的他來做。
對於大明王朝而言,主要的威脅一直都來自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因此出於軍事防衛的目的,朱棣便選擇將京都遷往了京城,以‘天子御國門’的方式,來應對北方的威脅。
可問題是,自宋元明以來,經濟從北方轉向南方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而北方的經濟長期不如長江中下游地區,無力供養都城的廣大人口,中央王朝需要依賴來自於江南地區的物產,這使得運輸糧食問題成為中央王朝考慮的重要事務。
而宋元以來南北運輸問題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透過傳統的漕運來運輸,另一種就是利用海運來運輸了,只是海運多風濤之險,明初時由於遼東軍餉短缺,朝廷令從江浙往遼東運糧,結果有近一半的運糧商船沉浮在大海之中,使得明廷中不少大臣反對用海運,堅持使用漕運。
不過,在大明王朝的初期時,漕運的數量相對較小,而等到大明中晚期以後,隨著王室人口、官僚集團、軍隊數量、首都居民的成倍增長,使得每年漕運的
運輸量屢創新高,而漕運也成為朝廷首都賴以供給所在。
用一句話來說,漕運已經成為了維繫大明生存下去的關鍵,誰敢隨意伸手,那等於立刻置身於所有人的視線之下,因此林敬絕不會在這種時候去做這種敏感的事情。
“儘管我們眼下不能干預漕運事,但是針對漕運弊端的改革,卻需要及早開始做好準備,等到將來時機一旦成熟,就需要雷厲風行進行改革。”
林敬將手中的涼茶一飲而盡,隨手遞給了站在一旁的李繼周,繼續道:“季明,既然你說了運河事,那我倒要考考你,眼下若是改革漕運,弊在何處?”
沈廷揚微微一笑,他很顯然做過了很深的準備,輕聲道:“回稟殿下,漕運執行上百年,早已經是泥牛入海之勢,弊端之多實在難以盡數。”
說到這裡的時候,其餘的大臣們也紛紛圍了過來,靜靜等著沈廷揚的介紹。
實際上,對於漕運的問題,大明上上下下的官員誰都能說上兩句,主要還是因為這些問題都屬於積年毛病,誰都知道,可是誰也解決不掉。
“弘治二年,河複決張秋,衝會通河,命戶部侍郎白昂相治。昂奏金龍口決口已淤,河併為一大支,由祥符合沁下徐州而去。其間河道淺隘,宜於所經七縣,築堤岸以衛張秋……,越四年,河複決數道入運河,壞張秋東堤,奪汶水入海,漕流絕。時工部侍郎陳政梳理河道,集夫十五萬,治未效而卒。”
沈廷揚緩緩背完這一段文字,才輕聲道:“運河雖然比起海運安全,可是耗費甚多,運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築,不知道多少民脂民膏都丟在了這水裡面去了.......而這些費用也都加在了漕糧的‘耗’上,從湖廣運到京城的漕糧,光是‘耗糧’就佔了一大半。”
林敬微微點頭,他在調查大明戶部賬冊的時候,自然知道為了一條運河,大明朝這二百多年來所花費的鉅額代價。
就好比在大運河沿著徐州的那一段,就前前後後花了將近八十年時間挖淤泥,其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