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7章 徵收厘金,穿越到明朝當舉人,黎明之卿,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崇禎並沒有貿然答應,也沒有反對,而是沉聲道:“說說你的第二策吧。”
林敬只能輕輕嘆口氣,道:“啟稟父皇,兒臣的第二策徵收礦商稅,以礦商之稅來充實國庫!”
一聽到太子的建議,這一下子連首輔周延儒也有些震驚,他連忙走出來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徵收礦稅萬萬不可行,此乃萬曆惡政,絕不能重興在聖朝當下。”
不光是周延儒,其他的大臣們也紛紛站了出來,紛紛反對林敬所說的重開礦稅。
原因很簡單,大明朝上上下下已經被萬曆年間的礦稅給坑慘了,倒不是說礦稅影響了這幫子官員們的利益,實際上原因很簡單,萬曆年間的礦稅就是一個純粹的惡政,只是單純肥了萬曆和那些太監們的腰包,但是造成的損失卻相當恐怖。
實際上,明朝從一開始的時候,針對礦稅並非一味反對,官員們在採礦問題上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統一,而明朝所謂的兩次封礦更多還是因為礦工起義造成,這跟萬曆年間大規模反對礦監稅使完全是兩碼事。
從明初開始的時候,朱元璋就表達過反對開礦稅的意思,當時有人向朱元璋建議在河南陝州重開銀礦,用來充實國庫,可是卻被朱元璋狠狠批駁了一頓。
“君子好義,小人好利。好義者以利民為心,好利者以戕民為務。凡言利之人,皆戕民之賊也。朕嘗聞故元時,江西豐城之民告官採金,其初歲額猶足取辦,經久民力消耗,一州之民卒受其害。蓋土地所產,有時而窮,民歲課成額,徵取無已,有司貪為己功而不以言,朝廷縱有恤民之心,而不能知。此可以為戒,豈宜效之!”
其中主要意思很簡單,在朱元璋看來建議開礦的人純粹是戕民之賊,認為官員們會接著這個機會,讓百姓們加入到採礦這件事裡面,等到銀礦採光了以後,百姓們就沒辦法繼續上繳銀礦,而官員們為了貪功會故意隱瞞這件事,繼續逼迫百姓們上供銀礦,而朝廷即便想要體恤百姓,也會被矇在鼓裡。
除此之外,明朝官員們認為私自開礦的人要麼是無業遊民,要麼就是底層官吏聚集囚犯蠻夷開採,像這種事情多了就會導致這些人私立主事、行事、掌事並千百長名色,持兵放銃,嘯聚山林,漸成耗叛。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明並非一個富銀國,而且很多銀資源還十分難以提煉,產量也無法得到保證,因此宋朝時產量還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證,銀課大約為四十萬兩(宋兩一兩四十克,宋代銀課十取二),可是到了明朝以後,縱使銀課上升到了十取三,可是峰值也才在永樂年間達到三十萬兩。
總而言之,採銀獲得的收益十分有良,“的一b理,搞不好就會出現大事,因此主流聲音都是反對開礦。
不過因為這裡面確實有利益可圖,因此也有人贊同。
“往者銀場不開,諸坑首匠作糾合亡賴千百成群盜採,甚至相警殺,劫掠鄉村,有司捕之橄肆拒,誅之不勝。及聞開銀場,冀復舊役,始忻然退散....”
支援開礦的官員認為,開礦才能讓那些無業遊民有工作,則盜亂自息而利歸國家,可謂一舉兩得。
不過那些都是因為開礦本身的問題,若是晚明可祝能夠體系化制度化,於國應是大有稗益,可是在實際探中卻根本不是一回事,特別是萬曆二十四年開始的礦稅,本
質上是對地方經濟的一種盤剝,肆意壓榨,掠奪民財。
當時神宗皇帝派遣內監陳增前往山東征收礦稅,而當時山東礦產並不豐富,礦稅名目實在難以設立,而陳增為了不空手回去,轉過頭來卻開始收起了地方上的商稅,嚴重擾亂了地方的行政和經濟秩序,不少地方官員們表示反對。
對於神宗而言,他要的是錢,並不在乎錢到底是開礦得來的還是從商家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