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仙軒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一章 海水曬鹽,新唐,東仙軒轅,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登州城北二十里。
李從燕站在一處土坡上,入眼便是一片佔地頗廣的建築,一圈大約三米高的圍牆環繞四周,將這片建築嚴密的包圍了起來,只有一南一北兩處大門可供進出。
在這片建築北面不遠處,便是綿延十數里的沿海灘塗,已經有大批民夫在那邊挖掘方坑。
李從燕憑高望去,只見一大一小兩個方坑為一組,大坑約有十平米左右,小坑則有三、四平米,這樣的坑組共有三千四百多組,佔地足足七、八百畝,幾乎將整片灘塗挖成了“魚鱗狀”。
這些方坑便是用來曬鹽的“鹽田”,大者叫做蒸發池,小的叫做結晶池,專門用來晾曬海水、析出海鹽結晶。
在華夏,海鹽自古便有。最原始的製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盤為煎,用鍋為煮,史稱“煮海為鹽“。而後經過華夏先民的不斷實踐改進,逐漸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為淋滷煎煮。用煎煮法制取海鹽不但產量低,而且質量差。
李從燕決定用進行海水曬鹽的辦法賺錢之後,便想到了後世明代的海水灘曬製鹽法。
此法原本是明代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所創,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天工開物*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說白了,就是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方法,俗稱“鹽田法”。這種曬鹽法需要在大片平坦的海邊灘塗構建鹽田。鹽田一般分成兩部分,也就是蒸發池和結晶池。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繼續日曬下去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常見的粗鹽。
而後只需要將這些粗鹽運到海鹽工坊內進行細加工,就可以得到數量可觀的細鹽了。
此時海鹽工坊已經竣工,鹽田也已經基本挖好,工坊內一共招募了六百多名工匠,經過審查後全部在刺史府登記造冊。
按照李從燕的要求,這六百多名工匠連同家眷,全部居住在工坊內,在三年合約到期之前,任何人不得外出,所有人在這三年時間裡,吃喝拉撒都要在工坊內。
當然,李從燕給出的工錢自然也很高,在與陳東理協商之後,這些工匠的工錢足足是同行工匠的五倍之多,而且海鹽工坊還負責工匠家眷的衣食費用,這樣的地方對於尋常工匠來說,已經是天堂了,就算三年不能出去又能怎樣?
此外李從燕在設計工坊圖紙的時候,特意在工坊內新增了醫館、貨棧、酒肆等等配套設施,當然這些全都是刺史府經營的,價錢也只是成本價而已,為的就是將這些工匠及其家眷牢牢拴在工坊內。
此時曬鹽的鹽田法還屬於李從燕的獨門絕技,各地不管是官家還是私鹽販子,全都在用海水煮鹽的老法子,不但產量低而且品質還差,根本無法與鹽田法生產出來的精細海鹽相提並論。
所以李從燕必須加強防備,至少要創造三到五年的“技術真空期”來,刺史府要在這幾年時間裡大賺特賺才行。李從燕明白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肯定會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擴散開來,不過到時候自己還會有別的新技術放出來,自然不會擔心會被擠得沒飯吃。
李從燕在高處俯瞰一番,便策馬進入工坊內視察。吳從漢和陳東理一左一右策馬陪同,大隊人馬隨後跟進。
此番陳東理下定決心要搭上刺史府的馬車,自然不會怠慢,於是親自趕到這裡主持海鹽工坊的運作。
而李從燕也已經正式任命陳東理為海鹽工坊的主事,任命李偲升為琉璃工坊主事。又派吳從漢在海鹽工坊協助籌辦,李任在琉璃工坊那邊協助籌辦。
李從燕將兩個工坊的經營許可權交給陳東理和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