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9頁,彭氏軍史評論,彭志文,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透過本課的學習,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複述能力。同時,透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透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透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透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教材分析和教學計劃】
一、重點和難點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本課難點: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戰: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是割據北方的曹操和袁紹兩個軍閥之間為控制北方地區進行的重要戰役。袁紹的實力優於曹操,但曹操順應人民希望安定的願望,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勢力迅速壯大。政治上&ldo;挾天子以令諸侯&rdo;,處於有利的地位。經濟上,採取了恢復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能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發生的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官渡之戰以後,曹操陸續消滅一些軍事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此時,曹操發動赤壁之戰,是為了乘勝消滅江東的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劉備採納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使曹、劉、孫三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從三方面分析;第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第二,曹操的驕傲自滿情緒;第三,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曹操統一北方後,北方的社會經濟尚未得到恢復和發展;劉備還沒有自己鞏固的地盤,孫權的江東也剛剛在開發之中。無論統一的經濟基礎,還是能夠完成統一的力量對比條件,都尚未成熟。這是最根本的一點。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戰以後,曹操被迫退據北方,重新積蓄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兩湖大部分地區,後來又得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劉備和孫權也先後稱帝、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了。
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階段。並存的三個政權,為了戰勝對方,都採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這就為日後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
【學法指導】
1.學習本節內容時,引導學生要注意將歷史的真實情況和自己以前從小說或電視劇中瞭解到的有關三國的故事進行比較,分辨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經過藝術加工了的。
2.透過現象看本質。本節課許多歷史現象,要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現象背後所反映的本質的東西。如:袁紹的一個謀士許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紹和曹操對人才的不同態度,也反映了曹操善於抓住人心的特點。再聯絡到曹操恢復北方經濟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勝人一籌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與次要。學生在分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勝敗原因時,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因素。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讓學生對諸多因素進行比較,看看是哪個因素決定著其他因素,找出這個決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戰爭勝敗的最主要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