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8頁,彭氏軍史評論,彭志文,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設疑導學是一種極好的手段,質疑、解疑是創造性思維的誘因和創新思維能力不斷增長的有效途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柏拉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如果能對歷史問題進行巧妙設計,給學生創造一個妙趣橫生的思維意境,就能刺激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這比一般平鋪直敘式的提問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例如: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分析,涉及政治優勢,經濟優勢、軍事優勢,單純地讓學生透過閱讀教材而全面概述背景,實際就超越了學生的心智水平。科學和做法是分層設問,逐步匯入:1簡述官渡之戰前,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有何特徵?2官渡之戰的經過,曹操是怎麼樣打敗袁紹,獲得勝利的?一個問題先分解為兩個緊密相連的,各為系統最終又有機形成整體的相扣層次,化大為小、化難為易,便於學生思索作答。
邊問邊導,能保持學生參與的興趣,參與的廣度與深度也在逐步擴大與發展,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提高,有利於促使他們善思、探索、勇於實踐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
2.創設情境,鼓勵主動探索與尋求。
現代教學的一大特徵就是啟發性,啟發的要素之一在於創設問題情境。情境創設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書在內的多樣化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掌握知識、思索、探求、實踐的空間。就歷史學科而言,其創設情境的基本來源為教材、相關的文字、圖片、音像等資料。
例如:講述赤壁之戰的小故事。我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向學生提供一些緊扣教材和主題的史實材料:《諸葛亮》中火燒赤壁的影片節選,小學語文課文《赤壁之戰》和蘇軾的《赤壁懷古》詩文等影音圖文資料。讓學生在閱讀觀看後講述赤壁之戰基本經過和其本人理解,讓學生在參與、思索中尋找事物間的必然和偶然,在探求中尋找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
學生從感性的參與到主動探尋、思維的參與,表現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意識從事&ldo;創造&rdo;,創新精神與能力會不斷地得到強化與提高。
3.多聯想,發散學生創新思維的廣度。
歷史不能重演,歷史知識具有過去性的特點。要學好歷史,客觀上要求學生具備再造性的想像能力。運用這一方法,我首先向學生提供官渡和赤壁兩次戰役必要的線索和資訊,以便學生能夠擁有合適的知識基礎去填補內容不完全之處。因此,我鼓勵學生大膽想像,展開聯想,發散思維,由表及裡,由此及彼,既思時間,又想空間,既思前因,又想後果,從而擴大思路,由舊見新,由已知推未知,達到開拓創新的目的。要激發學生發散思維,我還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思維的發散點。如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ldo;交戰雙方的兵力對比是決定戰爭勝利的唯一因素嗎?為什麼?&rdo;的思考題。這種題型的巧妙設計事實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學生利用所獲得的關於官渡和赤壁兩次戰役資訊和已貯存的知識為基礎,以個人或集體為單位探索創造出新觀點、新概念、新形象,從而使認識或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思考題的答案由學生在老師的啟迪和誘導下自主地作出圓滿的答案,這種學習的創新的本質就是一種突破。
4.善綜合,集中學生創新思維的指向。
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它們是相輔相成,互為基礎的。要解決問題,必須進行集中性思維,綜合已知的各種資訊,匯出發散點,然後再綜合發散結果,透過對發散結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最後得出較為符合客觀事實的結論。因此,在教學中,對於複雜的歷史現象,特別是史學界尚未定論的歷史問題,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曹操勝利失敗的原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