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3頁,彭氏軍史評論,彭志文,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保衛戰期間,一些預備役德國的國民自衛隊士兵在缺乏反坦克武器時,可能採用過這種燃燒瓶來火攻。
在1948年的中國的淮海戰役中,解放軍曾經用點燃的稻草形成的火障來阻擋國民黨的坦克則是戰爭史比較奇特的現象。這裡面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最首要的原因是解放軍缺乏反坦克兵器,只能集思廣益地想出這樣的土辦法。其次,國民黨配備的坦克是美國援助二手的中輕型坦克或日製坦克,防護以及綜合效能比較差,機動越野,快速移動能力不強,故障率偏高,且數量有限。最後一個原因是國民黨軍隊的坦克駕駛員素質不高,沒有現代化的作戰理念,以及坦克承載的作戰任務是支援步兵,淮海戰場有海河、淮河等河流水網密佈,解放軍挖掘的縱橫交錯的坑道把本來就複雜的地形地貌改變得面目全非,坦克無法跨區域大範圍地機動。
想要依靠大面積的稻草地著火來阻擋坦克的前提是,稻草燃燒產生的高溫炙烤足可以引爆坦克的油箱裡的汽油。因此這種方式在歐戰中的蘇德戰場,坦克使用頻率極高的戰區,火攻卻明顯的沒有適合土壤與條件。在蘇德戰場,無論是納粹還是紅軍,都賦予裝甲兵團一定範圍內的運動戰的自由。再加上蘇聯的平原比較荒涼,冬季寒冷濕潤、風雪交加,泥濘冰凍;夏季則一馬平川,四通八達,裝甲坦克迂迴機動選擇餘地比較大。在德國本土則是水網縱橫,城鎮星羅棋佈,地形複雜多變,不利於建立火障。
蘇德戰場上雙方力量對比不利於德方,用火攻見效慢,無法立杆見影地從實質上改變力量對比的差距,而德國透過用88毫米高炮平射,以及在對地攻擊機上加裝兩門加農炮攻擊蘇聯坦克等方法來豐富原有的反坦克手段,在實戰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沒有必要再舍優而求其次。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