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6頁,彭氏軍史評論,彭志文,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杜聿明行伍生涯中不太光彩的一仗應該就是在緬甸指揮遠徵軍向野人山的撤退,導致了國軍遭到毀滅性的損失。杜聿明本人也曾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但是如果我們結合當時的形勢來分析,還是發現其中有許多情有可原,值得商榷的地方。
當時的中國遠徵軍是初次進入緬甸作戰,因陌生異域、與美英盟軍在戰略上的分歧及指揮不力等諸多因素而導致作戰失敗。日軍的一個師團搶先佔領了從保山通往大理的道路,截斷國軍的退路。因為英美方面要求中國軍隊以難民身份撤入印度,這種有侮辱中國軍人的&ldo;餿主意&rdo;遭到了杜聿明將軍的嚴詞拒絕。在生與死,榮與辱的面前,國軍內部出現了分裂,一路遠徵軍由孫立人將軍率領,約一萬餘人按照英美的意思撤向了印度;杜聿明將軍率領五萬人組成的另一路,則翻越荒無人煙的野人山繞道撤退回中國。
因為對綿延千里,縱深達200多公里,平均在2600米以上海拔的野人山的艱險的估計不足,對大自然的力量認識不深,遠徵軍沒有進行必要偵察與探路,甚至沒有帶足必需的乾糧,數萬大軍就倉促地進入了死地野人山。時值雨季來臨,野人山山高林密,無路可行,且濕滑泥濘,舉履維艱。很多人染上了瘧疾、回歸熱、破傷風等疾病,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因飢餓、疾病或是食物中毒而死。沿途屍臭數裡,白骨累累。遠徵軍被那暗無天日的原始森林折磨了長達兩個多月之久,離開野人山的遠徵軍殘部淪落到了人鬼難分的地步。原本是懷著良好願望的撤退,因為沒有考慮地形、氣候等因素,造成了事實與願望的巨大反差。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