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落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8頁,軍事資料百科,隨風落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因。
關於我國圖-154d上的合成孔徑雷達(sa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資料是保密的,但可以透過一些公開資訊進行推測。合成孔徑雷達在我國高新科技863工程中竟然佔了兩個席位,可見其作用之大和用途之廣。這兩個專案分別為星載合成孔徑雷達和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實際上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平臺部分作為星載平臺的試驗品,當然也有獨立發展的重大意義。1994年8月,機載實時數字成像處理器透過鑑定,標誌著我國合成孔徑雷達研製技術跨上了一個新臺階,並於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後一專案的具體內容為:利用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和實時成象器全天候獲取地表資訊;利用資料壓縮,衛星通訊技術,實現&ldo;機星地&rdo;遙感圖象的實時傳輸;利用遙感圖象處理和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實現對測繪圖象與已有資訊複合,進行快速的災情評估。該專案早在94年已進行了裝置驗收,明眼人馬上可以看出這一專案的軍事含義。航空合成孔徑雷達在98年抗洪中安裝在我國引進的賽斯納&ldo;獎狀&rdo;ii(citation ii)型小型噴氣客機上,發揮了一定作用,可以做為佐證。當時科研人員我國第一臺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裝上中科院的測繪飛機,對洞庭湖、鄱陽湖5萬平方千米的災區進行了成像測繪。該雷達的影象解析度可達3米,於1997年研製成功。解析度的資料,恰好於外電所描述的資料吻合。
賽斯納&ldo;獎狀&rdo;ii採用的機載合成孔徑側視雷達雖然肯定不如圖-154d的雷達,但可以作為一個參考。該雷達對外稱cassar-44,合成孔徑體制,脈衝壓縮,四圖象通道,四線極化。波段三厘米。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在1984~1987年期間研製。雷達樣機由11個分機組成:天線、平臺、饋線雙工器、發射機、接收機、記錄器、光學處理器、運動補償系統、定時器、整機控制與故障檢測系統、電源。其中,天線、平臺和饋線雙工器安裝在飛機機身外部的天線罩內。其他部分均安裝在飛機密封客艙內。工作狀態包括空地測繪和實時資料傳輸。其4401型的兩種工作方式:a方式-最大45k,測繪頻寬30k,b方式-最大55k,測繪頻寬30k。4402型的四種工作方式:a方式-最大50k,測繪頻寬35k,b方式-最大60k,測繪頻寬35k,c方式-最大95k,測繪頻寬35k,d方式-最大105k,測繪頻寬35k。在不同高度以不同方式工作,可得不同俯角的圖象。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