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落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4頁,軍事資料百科,隨風落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走向成熟

1939年3月,沃羅涅日的&ldo;共產國際&rdo;工廠8導軌的Б-13-16試製成功,它的發射架也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別掛1枚火箭彈。這樣Б-13總共可以攜帶16枚-13(pc-132的改進型)132毫米火箭彈,發射架擁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蘇聯軍方隨即對其進行了各項嚴格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Б-13特別適合打擊暴露的密集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叢集坦克火炮。由於Б-13是自行的,因此也適合打擊突然出現的敵軍以及與對方進行炮戰。不過由於火箭炮發射時,煙塵火光特別明顯,且完全沒有防護,因此它不適合在敵炮火威脅比較大的地域裡作戰。

1940年,Б-13已經試生產了6門,1941年軍方又訂購了40門,到了6月份,又增加了17門的定貨。1941年6月17日,Б-13向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地發射表演。6月21日,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夜,在Б-13的定性測試尚未全部完成時,蘇聯政府作出決定,全力生產Б-13火箭炮及-13火箭彈。6月28日,蘇軍決定組建一個Б-13特別獨立火箭炮連。30日夜,頭2門火箭炮開到了駐地。第2天,炮兵連正式成立。

當時只有7輛試生產型的Б-13,3000發火箭彈,連長是36歲的伊萬&iddot;安德烈耶維奇&iddot;費列洛夫大尉。經過1個多星期的應急訓練後,全連已經熟練的掌握了火箭炮的操作方法。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但是炮架上有一個k字(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便愛稱其為喀秋莎(katюшa)。這個名字後來不徑而走,幾乎成為紅軍戰士對火箭炮的標準稱呼。7月上旬,獨立炮兵連被編入西方方面軍,來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稜斯克前線。7月14日,7門喀秋莎隔著奧爾沙河,發射了112枚火箭彈,打擊了對岸德軍佔領的火車站。為了避免遭到德軍炮火襲擊,費列洛夫連沒有再次裝填,匆匆撤出了陣地,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還只是個開始。在此之後,費列洛夫連躲過了德軍的空中偵察和炮兵觀測隊,在斯摩稜斯克,在葉爾尼亞,用自己憤怒的齊射,毫不留情地教訓了法西斯侵略者。德軍上層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找到蘇聯火箭炮的發射陣地,最好俘虜他們,不行就全殲他們。但是德國佬的每次行動都是白費工夫。

1941年10月初,德軍發起了進攻莫斯科的&ldo;颱風&rdo;戰役。10月7日夜,正在行軍的費列洛夫連在斯摩稜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與德軍滲透的先頭部隊遭遇。炮兵連沉著應戰,炮手們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員則拼死擋住德軍的衝鋒,為火箭炮的發射爭取時間。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彈後,為了不讓秘密落到敵人手裡,蘇聯炮手徹底銷毀了7門火箭炮。由於發射火箭彈和銷毀火箭炮耽誤了時間,炮兵連被包圍。在突圍過程中,包括連長費列洛夫大尉在內的絕大部分蘇軍官兵壯烈犧牲。蘇軍的第一個火箭炮單位就這樣悲壯的結束了戰鬥歷程。後來費列洛夫被追授一級衛國戰爭勳章,家鄉裡配斯特和奧爾沙的幾條大街被命名為費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據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簽署的第619號總統令,費列洛夫被追授俄羅斯聯邦英雄稱號。

步入輝煌

1941年6月30日,沃羅涅日的&ldo;共產國際&rdo;工廠開始批次生產Б-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次生產的火箭炮順利地透過了測試。從此,喀秋莎開始大規模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ldo;喀秋莎&rdo;底盤的後部,有2個手動的千斤頂。發射時,炮手要把它放下,以保證發射平臺的穩定性。發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軍事資料百科

隨風落葉

活在亂世

混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