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落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5頁,軍事資料百科,隨風落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忽視了軍事財政等方面的準備。&rdo;(註:財經辦事處:《關於財政工作總結》,1944年2月, 見《史料摘編》第一編《概述》第74頁。)這種狹隘的&ldo;仁政&rdo;思想造成了1941年的糧荒和財政困難。

第四,邊區經濟落後,工商業基礎薄弱,政府財源睏乏。抗戰前,邊區農業尚不能自給,抗戰開始後,政府採取多種措施,耕地面積有所增加,糧食產量有了提高,但沒有給政府增加多少財源。抗戰前邊區沒有工業,抗戰開始後發展起來的工業也很薄弱。據統計,1940年邊區共有公營工廠9家,工人434人,資金523萬餘元。生產合作社29個,社員1132人,股金135萬元,產品種類300個,產值僅有2萬元。(註:林伯渠:《陝甘寧邊區政府工作報告》(廿八一三十年)1941年4 月,見《史料摘編》第一編《概述》第123頁。)薄弱的工商業經濟無力給政府增加更多的財源。

二、邊區經濟的發展和1941年至1945年的財政收入

1941年,隨著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時期,陝甘寧邊區政府也面臨著嚴峻的財政形勢。為瞭解決財政困難,中央和邊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些措施是:調整財政政策,大力發展邊區經濟,增加稅收,發行公債等。

調整過去的財政政策是解決財政困難的一項主要內容。皖南事變後,邊區政府為解決燃眉之急,確定了獨立自主、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財政原則。具體做法是,給各機關部隊一部分生產資金讓其各自經營以解決經費困難;大量開發食鹽,發動群眾馱運食鹽出口,計劃出口60萬馱,其中6萬馱為公鹽,分配各縣,由群眾義務馱運;統一產銷鹽價,其收入歸軍委,作為軍費和軍委生產保證;發行建設救國公債618 萬元;徵收救國公糧20萬石,公草2600萬斤,解決人員和馬匹糧草;禁止法幣,發行邊幣1054萬元。(註:西北財經辦事處:《抗戰以來的陝甘寧邊區財政概況》,1948年2月18日,見《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下稱《史料摘編》)第六編《財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頁。)這些應急財政措施,對解決1941年的財政困難起了很大作用。但這只是應急之策,要徹底解決財政困難,還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方針政策。1942年,在邊區高幹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ldo;發展經濟,保障供給&rdo;的總方針,在這一總方針指導下,每年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變革。1943年的政策是&ldo;統一領導, 分割槽統籌&rdo;,1944年的政策是&ldo;節約儲蓄,克服浪費,積蓄力量,備戰備荒&rdo;,1945年的政策是&ldo;生產節約,長期打算,積蓄物資,準備反攻&rdo;。(註:西北財經辦事處:《抗戰以來的陝甘寧邊區財政概況》,1948年2月18日, 見《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下稱《史料摘編》)第六編《財政》,第13、48、14、15、16、20、236、367、374‐375、426‐427頁。)從1941年到1945年邊區財政政策調整可以看出:(1)&ldo;發展經濟,保障供給&rdo;的總方針是符合戰時環境的,它體現了邊區政府在財政問題上實事求是的精神。(2)比1940年的政策有了較大的靈活性, 基本上是政府給政策,各地區、部門自己用政策解決自己的問題。(3 )邊區政府財政工作經驗日益豐富,財政政策和財政管理日益成熟。

</br>

<style type="text/cs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見習土地神

絡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