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落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10頁,軍事資料百科,隨風落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日本陸上自衛隊的近程防空主力87式35毫米雙聯自行高炮

◎別連科叛飛事件

由於日本在二戰中重工業受打擊十分嚴重,許多以往技術實力雄厚的大集團也剛剛從被解除武裝的狀態甦醒過來。為了保證研製速度,日本戰後第一代武器系統的發展並沒有採用廣泛的招投標制度,而是在計劃指令基礎上給與主承包方有限的商業自主權。考慮到東芝公司當時在電子工業領域展現出很強的實力,陸上自衛隊直接將l-sa專案交給了東芝公司。1960年,初期方案設計展開,東芝先後拿出了8種方案,從採用光學制導到紅外製導、無線電指令制導等多種思路都進行過理論推導。由於受戰敗國地位制約,能夠投入的經費不足,因此雖然陸自中間曾經多次檢查東芝公司的研製進度,但苦於無米之炊而進展緩慢。不過由於有l-sa專案牽引,東芝公司和早稻田大學密切配合繼續進行理論深化,為日本的雷達技術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鍛鍊了公司自己的科研力量,為專案研製的電子元件和生產工藝等都成功地提前運用到了東芝公司的民用大型裝置中,從中獲得使用經驗再反過來推動研究。所以,從這一角度上說,在當時正處於重新起步階段的日本能夠做到這一切也實屬不易了。

1967年至1968年間,東芝公司最終確定系統的最終設計框架,決定以相控陣雷達作為搜尋-火控雷達,飛彈採用紅外製導,並完成了基本樣機。並和日本精工公司、日產汽車公司達成協議共同研製、生產。隨後的1970年,日本防衛廳借提出新&ldo;防衛指標&rdo;之機,重新審核了一批因為資金原因進展緩慢的專案,l-sa也因此受益。1971年8月正式改名為近程薩姆(tansa)系統,隨後,東芝公司拿到了一筆相當於以往近10年內先期研發費用3倍的資金。不過這次東芝公司卻將這筆資金的相當部分先用來改造廠房、更新裝置,當時東芝公司正在研製數控工具機,便藉機搭了近程薩姆專案的車。

1971年,系統的原理樣彈在富士試驗場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同年8月陸自將其定名為短程薩姆系統。1972年,東芝公司開始進行發射系統的試驗和指控系統的研製工作,一年後指控系統試驗完成,1976年,第一臺全樣機系統的製造完成,而由於紅外導引頭的研製遲緩,全系統各組成部分的技術試驗直到1977年才完成。從1978年開始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全系統作戰模擬試驗。

日本81式近程防空飛彈

就在近程薩姆緩慢發展的同時,1979年發生了蘇聯空軍飛行員別連科叛飛事件,他駕駛低空效能並不好的米格-25偵察機成功避開了日本航空自衛隊截擊,而陸自的防空網也沒有及時掌握,別連科最後在日本北部重要基地涵館順利著陸。此事給予日本防衛廳以巨大震動,立即要求陸自和空自對防空網路進行&ldo;徹底整肅&rdo;,並就近程防空系統研製情況做出匯報。此時,英國乘機鼓吹其正在投入裝備的輕劍飛彈的低空補網作用,由於英國和美國在北約中的特殊關係,加上出於商業考慮,美國也建議日本放棄近程薩姆的研製,轉而購買或引進生產長劍系統,或者購買有美國參與的羅蘭特系統。向來受美國影響嚴重的防衛廳內部也出現了自研和引進兩種聲音。於是從1979年12月開始,防衛廳組織近程薩姆與其它飛彈進行選型競爭,到1980年1月,為期2個月的對抗性招標結束,近程薩姆擊敗羅蘭德和輕劍中選。日本防衛廳在1980年3月最終做出決定,將近程薩姆作為發展物件,否定了從歐美引進同類飛彈的意見。至此,近程薩姆才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82年,近程薩姆完成最後定型,被命名為81式近程防空飛彈。年中,81式初步具備作戰能力,1983年開始大批次生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軍事資料百科

隨風落葉

活在亂世

混天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