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六章,狙擊英雄,兵不血刃,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談判了。
然而這個時候,一個大事情又發生了。
就在中、朝、蘇緊張磋商對策時,噩耗傳來……斯大林突然去世了!他沒有死在防備了一生的刺客和政敵們手上,卻死於頭顱內一根小小的破裂的血管。
聽到這個訊息,毛澤東流下了感情複雜的眼淚……無論如何,斯大林死在中蘇關係最好的時候。他在這時確實給了中國許多真心的幫助,善良的中國人是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一點的,正如不會忘記他在中國身上攫取的利益一樣。
3月28日,在斯大林逝世25天后,金日成、彭德懷發出了致克拉克的覆信,同意交換傷病戰俘,並認為應將交換傷病戰俘問題引導到全部戰俘問題的合理解決,使朝鮮停戰早日實現,因此建議立即恢復在板門店的談判。這樣,朝中方面主動給尷尬的美國人一個臺階下。
2天后,周恩來發表宣告,主張朝中軍隊停戰談判代表應立即與“聯合國軍”停戰談判代表開始關於在戰爭期間交換病傷戰俘問題的談判,並進而謀取戰俘問題的通盤解決。
堪稱談判大師的周恩來在宣告中巧妙地提出了一個新建議:
“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的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通盤解決。”
這個建議是一個互相讓步的方案,朝中的讓步是不再堅持要求遣返全部志願軍戰俘和家居南朝鮮的人民軍戰俘,但是堅持要將不直接遣返的戰俘交給中立國,並派人去解釋。
美方的讓步是,不堅持經由進行單方面的“甄別”以決定遣返數量,同意將“不願遣返”的戰俘交給中立國,並由朝中方面派人去動員遣返。
周恩來的新建議立刻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一致擁護。為了扣留一萬多志願軍戰俘,美國至今已多死傷了20多萬人,周恩來的新建議是他們求之不得的。就這樣,戰俘問題完全按照周恩來的建議解決了。
儘管停戰的前景明朗了,在戰場上中朝軍隊並未有絲毫鬆懈,美國人吃硬不吃軟,要讓他們在談判桌老老實實,還是要以武力為後盾。
31日,經9兵團司令員王建安建議,志願軍楊得志副司令決心發起全線反擊,加大敵內部恐慌。
志願軍的輪戰計劃繼續進行。二野參謀長李達入朝替回了志願軍參謀長解方,許世友替下了3兵團司令王近山,楊勇替回20兵團代司令鄭維山,黃永勝替回19兵團司令韓先楚。
4月26日,雙方派出聯絡組在板門店開會。4月22日,雙方交換了傷病戰俘。684名在中朝戰俘營養得白白胖胖的“聯合國軍”戰俘,興高采烈地和我方人員握手告別……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回到我方的6,670名(其中1,030名志願軍戰俘)中朝戰俘,大部分都已被截去肢體,一到達交換現場,就剝去美軍臨時給他們換上的新衣新鞋,口號震天,號啕大哭,掙扎著撲向我方人員……
4月26日,數百名世界各國記者注視著戰爭雙方的談判代表走進了板門店的帳篷,中斷了6個月零18天的談判重新恢復。談判正如所料的異常順利。這場持續了2年多的戰爭似乎快要走到了盡頭。這對於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大多數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福音。
但有人不願意看到這種結果。孤獨地坐在藍宮中的李承晚“痛苦,混沌而鬱鬱不樂”,美國主子在關鍵時刻開溜,他怎能不深深失望?李承晚不自量力地威脅說:
“如果達成一項容許志願軍留在朝鮮的和平建議,大韓民國將認為它有理由要求除了那些願意參加把敵人驅逐到鴨綠江以北的國家外,所有盟國都得離開這個國家。”
“如果美國武裝部隊要留下,那麼它們就得跟隨著前沿陣地的戰士支援他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