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海十三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8章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刺明,拉丁海十三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0148)

【今天的第一更送到,強推期間,每天三更9000字~~~還請大家多多支援~~~~推薦票有點少啊,有推薦票的兄弟,可以將你手中的票票都投給我嗎?謝謝~~~~】

王銘宇慎重的說道:“我們初步議定是在每畝三十斤到五十斤之間,以收取稻穀為主,棉花為輔,其他作物另行折算。具體收取多少,還請大人決定。”

張準再次沉思片刻,緩緩的點點頭,沉聲說道:“好吧!就按照每畝四十斤稻穀的稅率徵收,其他作物另行折算。要刻碑為計。以後不能再更改了。否則,民眾就要對我們的信用,產生動搖了。”

王銘宇等人自然明白當中的厲害,連聲保證工作一定會做到位。

事實上,如果不是張準的廢除農業稅的想法,實在是太超前,他們也不會強烈要求進行更改。對於這個口號的吸引力,在場的所有人,都是十分清楚的。對其作出的更改,可能引起的後果,也是非常清楚的。牽一髮動全身,他們自然不敢掉以輕心。

最終,稅率確定在每畝四十斤稻穀。

明朝末年,稻穀已經逐漸取代小麥,成為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越來越大。使用稻穀作為納糧標準,是比較恰當的。當時山東地區的稻穀產量,一般的水田,大概在每畝二百五十斤左右,好點的可能有三百斤。每畝四十斤,大概相當於15%左右。這樣的稅率,是民眾們比較容易接受的。當然,小麥的產量,依然相當大。

眾人隨後對相關的法令細節,進行了詳細的商榷。

“既然要納糧,那就全部的田地,都要納糧!”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張準斬釘截鐵的說道。

《均田令》和《軍田令》最大的改變,就是無論是民田還是軍田,都一律按照這個稅率徵收。不允許存在不納糧的田地。否則,數十年以後,免稅的漏洞會被無限的擴大化,最終導致納糧政策變形,重演明末的悲劇。要麼全部都不收!要麼全部都要收!

其實,大明朝的耕地面積大約有8億畝(800萬公頃)左右,總面積是相當廣大的(我國2010年的耕地面積是18億畝,即中央屢屢提到的耕地保護紅線)。按照明朝建國初期制定的每畝二斗(約37.6斤)的稅率,每年可以收取300億斤(約1.6億石)的田租。按照每石五錢銀子計算,國家的田賦收入,應該有差不多八千萬兩白銀。

然而,實際上,大明朝中央的財政收入(即戶部的太倉庫),每年不過是三四百萬兩左右。加上皇帝的私房錢(內帑)二三百萬兩,一年也不過是七百萬兩左右,根本不到八千萬兩的一成。為什麼差別會這麼大?很簡單,因為90%以上的田地,都掌握在士紳官僚群體的手上。而士紳官僚,是不用納糧的。

九成以上的人群,只擁有不到一成的土地,需要承擔沉重的賦稅。不到一成計程車紳官僚群體,掌握著九成以上的土地,卻不需要繳稅。崇禎不斷的攤派糧餉,最終只能攤派到那些可憐的農民的身上。本來那不足一成的土地,負擔就已經非常的沉重,哪裡還經得起屢屢加餉?農民們不堪重負,自然要起來反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南。明朝在河南有好多位王爺,每個王爺都擁有大量的田地。最出名的福王,一次就被賜予二十萬傾的田地(約二千萬畝)。由於河南本地的田地不夠,還得從鄰省調配。後來,福王的田地,又屢屢增加,最終超過了三十萬傾,成為河南最大的地主。皇室、官僚、士紳將全部的田地都霸佔光了,農民只能流離失所,到處流浪。

當陝西起義軍來到河南的時候,就好像是火星落在了火藥桶裡面,自然是轟的一聲,就冒起了沖天大火。河南是天下正中,中原心腹所在,對維繫天下穩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你這也叫坐牢?老朱羨慕了

奧爾良烤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