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九章 莫笑農家臘酒渾,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伊亭和穆真真都笑,伊亭道:“商小姐能嫁給少爺這麼通情達理的人當然命好,我和真真都是苦命,真真還有爹爹,我連爹孃是誰都不知道,六歲就把我賣了,萬幸的是主母心好,我也沒吃什麼苦頭。”
伊亭這麼說著,與穆真真一前一後走上田埂路,孟夏天氣,晴空萬里,雖說數月未雨,但這鑑湖邊尚未受影響,田埂上青草如茵,田間地頭桑樹成行,大片大片的秧田在初夏的日曬下泛著水光,鼻間嗅著草木禾苗和青氣,這一刻伊亭和穆真真這兩個婢女都覺得自己的命數實在並不壞,都平平安安長大了,主家又待她們還好,走在田埂路上,心情真不錯——
張原、石雙等人跟著佃農謝奇付在這百多畝田地上轉了一圈,張原見那接引鑑湖水的水渠淤塞,鑑湖水位要是再降一尺這湖水就引不過來了,秧苗無水很快就會枯死,便對謝奇付四個佃農說道:“你們的水車得準備好,不引水灌田可不行,還有,這溝渠得出力疏通。”
謝奇付說兩架水車都朽壞了,這剛剛租用了兩頭耕牛犁田,又繳了官賦,四家人暫時湊不起銀錢制新水車,張原去草棚看了看,那兩架水車是萬曆十二年制的,一向也用得少,保養不善,都朽爛了,便道:“我助你們四戶人家一兩銀子,不足的你們四家湊起來,趕緊找木匠造水車,這個緩不得,還有,莫辭辛苦,把那一段水渠疏通疏通,引水也便。”
謝奇付四人大喜過望,趕緊磕頭相謝。
這時已經是用午飯時間,謝奇付早已吩咐渾家殺了一隻雞燉著,香氣四溢,另三家佃農有的拿了四尾鑑湖鰣魚來,有的摘了新鮮蔬菜,有的拿來老酒村釀,湊成五、六盤菜款待張原五人,張原這次來,特意讓石雙買了兩籃糕餅甜點送給四家佃戶的小孩子,這種糕餅佃戶們往日哪裡捨得買給孩子吃,所以四佃戶六、七個小孩子吃著糕餅歡天喜地。
石雙、伊亭四人不敢與少爺同桌用餐,張原道:“難道好讓老謝他們再燒一桌菜請你們?坐,一起坐。”石雙四人便圍著四方桌坐下,走了一上午的路,五個人都餓了,胃口大開,張原笑道:“農家菜,味道鮮美啊。”其實山陰城裡的魚肉蔬菜也都是城郊鄉民挑到城裡賣的,莫非石雙妻子翠姑的廚藝不及這謝奇付的渾家?
用罷午飯,張原又到附近的馬太守祠給馬太守神像上了三炷香,這神祠有些破敗,拂拭殘碑,張原看到南宋狀元王十朋重修馬太守祠時寫的詩:
“會稽疏鑿自東都,太守功成禹後無。能使越人懷舊德,至今廟食賀家湖。”
山陰風調雨順多年,不遇旱澇災害,就沒人想起來祭祀馬太守,估計今後馬太守祠的香火要旺了。
紅日西斜,烏篷船橫渡鑑湖向山陰縣城劃去,雙槳擊水很有節奏,張原閉目聽船底的水聲,心裡想著這小冰河期的自然災害,對此他也無能為力,他又不是地方官,就是地方官也作用有限,連紹興這種水鄉都要遭旱,大明朝的國運也真是衰敗,張原現在能做的就是照看好自家的幾戶佃農,幫助他們渡過荒年,估計這鑑湖邊的田地即便受災也不至於絕收,還有就是設立義倉,這事得向族叔祖張汝霖稟明瞭,設立義倉屯積救災糧也要儘快施行——
當日傍晚,張原用過晚飯後去西張北院拜見族叔祖張汝霖,說了今日出城所見和當日魯雲鵬等人以田契銀錢相謝而他想借此成立義倉之事,張汝霖皺眉道:“你才十六歲,讀書方是正事,這樣是不是有些用心過度?”
張原道:“族孫以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族孫讀聖賢書,明世間理,就是要用到實處,這樣的知才是真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味埋頭書齋,學到的都是陳腐學問,如何能兼濟天下。”
張汝霖笑了起來,點頭道:“你心智開明,志向不小,很好,叔祖願襄助此事,這義倉你可想好以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